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彩贵州相约2020为了大地的丰收 [复制链接]

1#

威宁在巨变——

站在云贵交界海拉镇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鸟瞰,山上大风车吞风吐电,山下连片覆膜马铃薯、拱出红土地的2万亩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迎风泛绿。这个因边远贫困而闻名的乡镇,如今硬化公路进村入寨,深山群众搬迁进城,红土地上“点土成金”,唱响筑梦小康的“春天交响”。
  威宁正巨变——
  置身草海之滨的贵州第六高峰西凉山“观农台”上瞭望,平均海拔米的万亩高山平地“银装素裹”,变成了覆膜的夏秋冷凉蔬菜基地。这个分属双龙镇高山、凉山、高坡3个村、被威宁人形容“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的高寒山区,如今“公路上云端”“水往高处流”,农村产业革命春风化雨,描绘着农家庭院的小康蓝图。
  行走在5月的威宁大地,脱贫攻坚鏖战激,产业革命“花满园”:夏秋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作物,在51个坝区板块状铺展,连片的覆膜土地像草海水一样明亮宽广;冰心苹果、威宁黄梨、软籽石榴、高山茶场规模化分布在坡地河谷间,挂满枝头的果实是农民的丰收愿景;在马摆大山、百草坪、灼圃草场等大风车飞速旋转的高寒地带,牲畜成群满山坡,农民们正赶着牛羊奔小康。

牛壮人欢

这是一个越是艰难越向前、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胜脱贫攻坚战“两场大考”中生机勃发、后劲无穷的春天。在贵州高原乌蒙深处的威宁自治县,随着省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的“冲锋号”响起,各级各有关部门与威宁自治县干部群众一道,拼搏奋进攻坚克难,不断补齐筑梦小康的最后短板,让决胜脱贫攻坚在乌蒙腹地完美收官,让农村产业革命在威宁大地全面开花。
  “逼出来”的产业攻坚战——
  面对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后“精准开方”:实施易地产业扶贫,以“三易”破解“三难”
  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以及51个坝区和多个草坡草场,赋予了威宁农业独特的资源禀赋:夏秋冷凉蔬菜含糖量高,口感好;苹果甜,色泽红润;马铃薯品质优,有良好市场口碑;“吃中草药,喝矿泉水”养出的牛羊深受市场青睐……于是,经过多年的科研努力,“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草海大白菜”“威宁冰心苹果”“宣威火腿威宁猪”等优质农特产品,赋予威宁农业“后发赶超”广阔前景。

然而,时间回溯到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威宁被外界视为“去不得”的畏途,是贵州的“贫中之贫”。“雪山灼圃龙街子,洋芋荞麦过日子。要吃包谷饭,除非婆娘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民谣里的辛酸话语,成为威宁境内高寒区域的贫困写照。

威宁西凉山夏秋冷凉蔬菜基地“银装素裹”

新中国建立后,为摆脱贫穷日子,威宁干部群众筚路蓝缕奋力挣扎:放干“高原明珠”草海“围湖造田”;举斧挥锄向林地山坡要粮;挖出地底下的锌矿土法炼锌……一系列“杀鸡取卵”式的努力,因得不偿失劳而无功,虽屡败屡战但好梦难圆。
  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春雨,唤醒和滋润这片千年沉寂的土地。毕节试验区建立、西部大开发实施、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运行,让威宁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一个脚印一支歌:通过科技兴农推广地膜覆盖、杂交种子、土壤改良等良种良法,威宁地头长出了个头硕大的玉米棒,在解决温饱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实施“长防”“长治”、退耕还林,修复家园重建秀美山川;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水果、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品牌走向山外,让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纵向上比较,威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俗业绩。但是,横向上比,威宁与外界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尤其一年四季狂风不断的高海拔山区,以及处于乌江、珠江、横江、牛栏江“四江之源”,山高谷深、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深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民,集中了全县大多数贫困人口,成为最为顽固的贫困堡垒。
  贫困不除,誓不罢休;产业不兴,群众难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宁自治县在党中央、贵州省委等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以决胜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全面打响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决胜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然而,受全县人口基数大、发展基础薄弱、长期深度贫困和观念、交通、市场多重因素制约,威宁的特色优势农业处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产品工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拓展不足等状况。到年末,威宁仍然有贫困人口9.6万人,成为全省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这些贫困人口,既有从不宜人居的深山区搬到城郊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又有分散在各乡村达不到搬迁条件的困难群众。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这些人户的劳动力均是年龄50岁以上,没有就业技能,只会种地的“银发一族”,处于生存难、发展难、就业难的“三难”状况,成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行百里者半九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威宁自治县存在的困难,成为省委领导寝食难安的“牵挂”。

威宁自治县海拉镇的”中药材黄金”——党参

为了解决威宁的难题,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深入威宁调研,在充分掌握威宁的发展状况、资源特征后,高屋建瓴地开出治贫“处方”:充分利用适宜发展夏秋冷凉蔬菜的气候条件和坝区多的土地资源,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发展见效快的“三白”(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蔬菜产业,选择坝区流转土地,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与易地搬迁扶贫、易地就业扶贫相结合,以“三易”破解生存难、发展难、就业难的“三难”状况,实现贫困群众增收。
  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在即的当务之急看,实施以发展蔬菜产业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是“逼出来”的发展思路。让人惊喜的是,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建设“种豆得瓜”,为威宁特色优势农业铺出更加宽广的全产业链道路,威宁农业由此破茧化蝶、不断向纵深推进。
  “闯出来”的特色产业路——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强长项、补短板,建好产业链,做好特色优势产业这篇大文章
  5月10日,星期天,地处草海镇卯关社区的威宁果蔬站品种实验基地。
  58岁的农业推广研究员、威宁果蔬站站长董恩省,正带着单位农技人员搞夏季白菜品种抗根肿病对比试验,筛选抗根肿病最强的蔬菜品种。
  “入春以来,我们的农技人员的工作常态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在脱贫攻坚联系点驻村帮扶,利用周末时间搞科研,为威宁蔬菜产业选择最适宜的品种,同时还给乡镇干部和群众搞农技培训。”
  作为一直从事果蔬研究的教授级科研人员,董恩省感言,威宁去年以来实施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建设,瞄准市场用好特色优势资源的靶心更准,更加让人振奋、干劲更足。“想不到我的家乡西凉山终于成为夏秋冷凉蔬菜基地了,产业发展不仅能带来乡亲大幅增收,而且长期以来的交通和生活用水也得到了解决。我要用好剩下的两年工作时间,为蔬菜品种选择做好科研实验。”
  一位农技老专家“老当益壮”的从业心声,反映出农村产业革命带来的思想观念革命、发展方式革命、工作作风革命深入人心。
  让威宁选择发展夏秋冷凉蔬菜,省委主要领导有着精准的市场判断:夏秋季节全国各地气候炎热,威宁高海拔形成的冷凉气候刚好适应优质蔬菜生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夏秋冷凉蔬菜生产区域,刚好能够对应南方城市和东南亚的蔬菜市场缺口。而在交通条件上,经过威宁的高速公路已经连接省内外高速公路,有了“夕发朝至”通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南方城市的高速交通条件,尤其是处于东南亚边境的云南省河口自治县,多公里的全程高速,仅需10小时左右。
  观念一更新,地里产黄金。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到威宁指出产业选择路子后,威宁自治县委迅速落实了6.5万亩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种植。围绕着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威宁自治县干部群众迅速解放思想、用实际行动勇闯新路。

威宁果蔬站农技专家在搞夏秋蔬菜品种对比实验

产业选择方面,在省农科院和威宁专家多年的共同努力下,黔白5号、黔白8、9、10号等适合威宁种植的夏秋蔬菜品种,适宜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培训农民和技术服务方面,由各乡镇组织农民集中就业并进行技术培训,由县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和龙头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田间、车间进行技术培训。
  资金筹措方面,由县农投公司整合涉农资金,不断完善灌溉、排洪、机耕道等配套基础设施;与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合作购进10台冷藏车,在已建成投入运营的28个冷库的基础上,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组织方式方面,既引进江楠集团、开心农业等经营主体,按照“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建好全产业链,又发挥乡土能人的市场经营主体作用和基地建设引领作用。
  产销对接方面,投资25亿元在威宁建西南最大的全产业现代农业物流园,该物流园一期工程首开区将在今年6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拓展东南亚国际市场,拓展大湾区、长三角以及周边省市消费市场,在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20余个蔬菜销售档口;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与机关食堂对接,多途径打通了销售渠道。
  利益联接方面,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利润的51%归经营主体,40%归贫困户,7%归农投公司,2%归村集体经济。
  基层党建方面,发挥乡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行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运营模式,有效组织农民、培训农民和搞好生产,并确保贫困群众优先务工。
  年8月15日,19辆满载威宁蔬菜的卡车经过10多个小时的跋涉,依次驶进云南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省驶去。由此,威宁蔬菜产业成功开启了规模化打进东南亚市场之旅。
  凭借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今年2月初开始,在对全省深度贫困县进行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明确要求威宁要搞好蔬菜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并多次通过视频会议和亲临现场挂牌督战,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干出来”的产业兴旺图
  一花引领百花开,产业花开幸福来。彻底唤醒千年沉寂的土地,让威宁特色优势产业更加精准对接市场,让群众奔向小康的路子更宽广
  5月10日,威宁自治县雪山镇,4万亩马铃薯长势良好。与其他马铃薯不同的是,这批马铃薯将瞄准全国马铃薯生产的空档期,预计5月下旬上市。
  作为威宁自治县马铃薯的产销大户,致富能人管绍刚介绍,年初,他引进一膜马铃薯试种,亩产量从多斤提升到多斤,上市时间在6月7月,刚好在河谷地带早熟马铃薯罢市、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产品还未上市的空档期,每斤均价在0.7元以上,亩产值翻了一番还多。“年全镇种植推广种植1万亩,今年面积扩大到4万亩,全县推广达20万亩。”管绍刚用这组数字,道出了威宁今年迅速扩大一膜马铃薯种植的底气:“威宁目前已经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庆、云南河口等地分别建立销售档口,市场之路宽了,面积也要相应增加。”
  在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示范基地里,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最早种植的亩苹果已经接近丰产。该基地引进广受市场欢迎的红富士、华硕等品种,采用国际先进的矮砧密植技术,引进以色列先进滴管设施,从国外引进高端苹果分级洗选生产线,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精品苹果产业链条。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群众有流转土地费,在基地务工有收入;群众通过公司开展的技术培训,掌握了苹果精细管护技术,可以更好地管护自家的苹果园。同时,土地流转第3-5年,公司每年按纯利润的5%分红给县农投公司用于扶贫;从土地流转第6年开始至土地流转结束,企业每年按纯利润的8%分红给县农投公司用于扶贫。
  在示范基地引领下,威宁苹果产业形成了集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技术推广、规模化生产、分拣包装、储藏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预计年全县挂果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2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以上。

威宁自治县水潮坝区荷兰豆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采收

一花引领百花开。在省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和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启发下,威宁自治县的马铃薯、中药材、苹果、辣椒、生猪、牛羊等各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更猛、产业选择更加精准。去冬今春,干部群众通过冲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又交出了喜人答卷:完成种植马铃薯万亩、蔬菜基地40万亩、中药材45万亩;新增经果林38.66万亩,全县经果林面积突破万亩;肉牛存栏40万头以上……
  威宁自治县果叶中心主任李顺雨深有感触地说:“让最适合的土壤、气候发展最适合的产业,生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产品,让特色产品成为市场的畅销产品,是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增收的关键所在。实施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建设,给威宁精准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出更宽广的市场通道,必然带来农业产业更加兴旺。”
  产业花开幸福来。美丽的产业图景,火热的生产现场背后,是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一个生动故事——
  在雪山镇雪山社区团杆组,村民管绍兴曾因送4个孩子读书(三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被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年他跟着管绍刚种了16亩一膜马铃薯,收入8万多元,收了洋芋又种草养畜,卖了5头小牛,收入6万多元,还完所有的欠账。“今年种了23亩一膜马铃薯,加上收完马铃薯后种一季草养牛的收入,除去送孩子读书的费用,还可以存钱了。”管绍兴开心地说。

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鱼塘村的苹果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采收苹果

在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彭文才把家中的13亩土地流转给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苹果,每年有1.04万元的流转费,加上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4万元以上。彭文才说以前家里的土地就是用来种点包谷,一年到头一亩地最多卖得来块钱,只能解决温饱。

谈及威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可喜收获,毕节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县委书记肖发君说:“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肯定很难,但不干,绝对没有出路;只有干,才有希望。全力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威宁农村产业革命,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又是威宁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  
  跃上新平台,筑梦新高地。通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威宁自治县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实现量和质的双重裂变,实现着从过去种粗粮解决吃饭,到如今发展特色产业购买细粮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华丽转身,为贫困户“雪中送炭”,让广大百姓“锦上添花”。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莹谢朝政图/何欢王维维刘蓝婴周阳编辑刘娟编审施昱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