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纵情山水宁静致远小记画家张绿萍 [复制链接]

1#

纵情山水宁静致远----小记画家张绿萍

作家:赵雪峰

1.引子

一次偶然,我认识了画家张绿萍先生!

壬寅年仲夏,我到广州小洲村小住。当地的朋友马辉先生带我去参加电影《仰望星空》的开机仪式。

仪式在一条小河边举行。大家正在做着准备工作时,从对面的小桥上走过来一位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理着小平头,上穿白色的旧圆领衫,下着一条灰白色裤子的男士。马辉主动上前和他打招呼,然后把他介绍给我,“这是我们广东著名大画家张老师”。张老师边和我握手边说,“不敢不敢,张绿萍。”简单寒暄后,他便安静地站在众人外围,等待仪式开始。

他是画家?在我的印象中,搞艺术的人,特别是写书法、画画的人,都有些放荡不羁的行为及给人印象不一般的外表。比如留大胡子,留长头发,着奇装异服,甚或举止癫狂……这样一个朴素平和、沉心静气,在人群中泯然众人的人,如果没有马辉先生的介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画家联系在一起的。

仪式结束,张绿萍先生邀我和朋友到他的工作室去喝茶。我们沿着弯弯绕绕的石板小路,穿过一个巷子又拐进另一个巷子,边走边聊!原来,小洲村是广东书画艺术家们的聚集地,更是来广东旅行、学习的书画创作艺术人士的打卡地。听他们的介绍,为小洲村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网上搜索小洲村,此地是很有些历史的。这里古称“瀛洲”,四面环水,形似小岛。元朝时开村,明初时,简姓人士从中原迁来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乡格局,享有“北有宋庄,南有瀛洲”之誉。这座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也成为艺术家们钟爱的栖居地,有“小洲艺术村”之称。更有“北有,南有小洲村”的说法。漫步村中,随处可见老房子和古建筑,有的还是省级或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青砖,古榕参天,街巷蜿蜒,小河纵横,行走其间,颇有画中游的感觉。

张先生的工作室--碧水轩,坐落在古渡口旁。门前是一条古老河流,河水昼夜不息地流淌着,迎来送往了不知多少商旅。如今古渡口繁华不在,只有那棵根如蟠龙,皮若裂岩的古榕树,挂着一蓬蓬茂密的胡须,顽强地兀立着。

与碧水轩毗邻的,还有很多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碧水轩不大,收拾得干净利落,清静幽雅。一张画案、一张茶几、一条木长凳,几张旧沙发,茶几对面一张书桌,几本书随意地摆放其上。墙上挂着几幅张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门前流水殇殇,画案上墨笔丹青,简朴的艺术空间,增添了不少野逸的气息。

喝茶聊天之时,听说我来自东北的吉林,张先生的话多了起来。他操着浓重的潮汕口音,说东北的长白山、松花江,说起他曾去东北采风,称他也是在吉林留下脚印的人。我努力地听着说,听不懂的地方,他便写下来给我。

张先生对东北的抗日英雄尤感兴趣,马占山、周保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他说起来头头是道。一个画家,对历史上的与绘画无头的人物感兴趣,我有些不解,他平淡地告诉我,“他们是爱国的英雄,我敬仰英雄。”

再次来到碧水轩的时候,我们聊得多了些,但是张先生很少说自己,很少说他的画。即便我主动谈及关于他学画、做画的人生和故事,他也是一两句话带过去。

多次的接触,我才得以把他的那些只言片语串连起来,还原出他的艺术人生。

2.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张绿萍出生于潮汕地区的一个中医世家。少时,父辈们都希望他能传承衣钵,做一名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中医。可当他看到退休在家的祖父,每天读古书、用毛笔写诗时,不知不觉中他竟喜欢上了那支出神入化的毛笔。他开始用毛笔写字,用毛笔画画。那支变幻无穷的毛笔,那笔下多姿多彩的图画,让他兴奋不已。

年龄稍长,他偶然一次看到同乡先辈、中国当代画坛领袖的赖少其老先生的画作,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被“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的国画魅力深深吸引。他下决心要学习国画,他要“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从此,他的人生就有了再也没有放弃的目标--当画家。

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他求教书本,拜访名师,在绘画的路上一步步前进着。在他人的引荐下,他结识了普宁籍的著名画家陈政明先生,拜其为师,潜心学习国画创作,艺术之树就此萌芽了……

陈政明先生见其学习极用心,也很有悟性,但传统国画基础还不是很牢,根基不稳。于是,引荐他去上海,到颇具深厚传统绘画功力的画家林曦明先生处研习模仿古画。求知若渴的他,23岁时只身前往上海深造。

在上海,一呆便是三年,得到林老的谆谆教诲,认真阅读并临摹了以黄公望、石涛、八大山人等古代画家的传统国画,从笔墨、线条、构图等各方面深入研习、严格模仿,传统国画的基本功得到踏实训练。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串酸甜苦辣的故事。张绿萍的艺术人生,也经过了很多坎坷和挫折。特别是在上海模仿和研习古画这一时期,所受的苦痛是刻骨铭心的。

父母对他的决定很是不解,在多次劝他当教师无果的情况下,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不再给他生活费,让他去画画为生。不管做什么,吃饭总是第一要务的,为了生活,他只好外出打零工,到超市帮助老板搬运货物,去画室为人家画陶瓷,赚点钱勉强糊口。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顽强地往前走。

在上海模仿古画时,一张古画可能需要十天、二十天甚至四五十天的时间,而且工作枯燥乏味,这需要他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画好了,要把画送到香港、澳门去联系买家。有的买家愿意接受,有的买家不愿意接受,有的时候卖不出去,他也很沮丧,觉得没有成就感。

年的,他离开上海来到广州,从此在这里扎根。

在世上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张绿萍学画也遇到过许多失败、挫折,他也苦恼过,也怀疑过,但他坚持了下来,最后得到顿悟、开窍。

尽管在模仿古画期间,他的国画基本功得到很大提升,但离一个成熟的画家,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是最难跨越的。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广州,他得遇广东画院美术评论家陈迹老师。他拿着自己的画作,虚心向陈老师请教。陈老师指出:他的传统绘画功底不错,但要更上一层楼,则须从传统的框架中跳出来,发挥个性、增加思想内涵。陈迹老师的指点,击中了要害,一语点醒梦中人,找到了他前进的关键点,使他的心田如临甘露,心扉豁然开朗……

得到陈迹老师点拨,张绿萍开始从仿古临摹到学古不泥古、朝着展示个性的写意画方向尝试与突破。他将多年来练就的国画功底,与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对自然及社会的感悟相融合,破茧重生,迎来了他艺术的春天。

但说起这些,他很平淡,“成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3.每一幅画都是有内涵的

在张绿萍画室清谈,见他的书桌上有几本国学方面的书,有些好奇。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多利益为先,加之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盛行,有几个人能真正坐下来,读几本深奥的国学方面的书呢!我初以为,他这几本书是装门面吧。但当问起他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时,他告诉我,“我没有更多的嗜好,业余时间就是读书、写诗。一个画家需要心静,怎样才能心静?读书!知识越广博精深,内心才能宁静,也才能把身心投入到画中。”

读书?写诗?我疑惑陡升!“画家需要读书写诗吗?”“需要啊!画家不止是做画,更关键的是要学习。”张绿萍先生说,“一个画家要有文化涵养,否则是画不出有文化内涵的画作的。一幅没有内涵的画作,就是小学生的练习纸,是留存不长久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大都是通才。他们往往既是著名的书画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们既能运用视觉艺术表达情感,也能将思想诉诸文字。一些画家,诗才名天下,他们在画中题诗,为画作增色。”

说罢,张先生把他的一首七言律诗发给我。诗名叫《半夏入岭南,齐悦若瀛洲》,诗曰:“寻幽密境好逢秋,曲径林深细雨柔。碧水成欢诗句醉,青山有韵落云羞。远来瀑布岳峰过,近起佳音竹叶流。问道禅心临画意,赋情笔墨放群牛。”

粗读此诗,立即被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意境吸引了。我不懂诗,但我知道,没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是写不出“碧水成欢诗句醉,青山有韵落云羞”这样好的诗句的。

张先生的画室里,画作并不多,画案上折叠着摆有三五张,画案后的墙上挂有两张。说到他的画并不多时,他说,“画匠就像一台复印机,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作品成套路。临摹名家作品,没有创造力,作品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产生。而我是画家,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内涵。这种内涵,就要求一个真正的画家定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也是区别画家与画匠的重要特质。没有内涵的作品,就如一杯白开水,寡淡而无味。”

我明白了,真正在行业内受到肯定、在艺术史上留下地位的画家,肯定是学识渊博之人。文以载道,书画同源,这是古老的国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从周朝晚期开始,国画发展至今,如何传承,如何突破,是张绿萍先生及每个国画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张先生说,傅抱石、李可染、齐白石、张大千等前辈画家把中国画已画得前无古人了,可以说在他们那一时代,中国画已经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顶峰。这种情况下,国画的传承和突破真的很难?齐白石老先生告诫后人,“像我者死”,说得很明确,学习我可以,但如何不能有所超越,那就没有出路。

张先生表示:如果我们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提升我们创作者个人的修养,而是混迹在浮躁的社会里,那么我们只能是个画匠,不可能再有突破。通过读书,提高修养,感知和体验、感受和认识国画真理和规律,然后回到自己的本性中去,打开内在的精神世界,为“觉者,怡也”。艺术也是这样,心精明透彻,自然胸有成竹,才会有好作品诞生。

佛说,行善事,交善友,结善缘。近年张绿萍笃信佛缘。作为山水画家,他画自然,画山水,画美的世界,使观画者得到美的享受。在求善的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书画要有禅意,要有内在的美。有内在的美,才能反映出外在的美,并把这些禅意融会到每一幅作品中。“他从一个普通的世俗心态开始接受与佛教相关的认知与践行,由此日积月累的以道入画的参学机缘,他得以体认到“美”和“善”的不二境界,以使他的善业和画艺俱日益精进。他的画也将会随着“善”之业因获得“美”的更高层次的升华。”

4.痴迷山水

坐在幽静的碧水轩画室里,读着张绿萍先生几年前写给《中国书画报》的一篇文章,我有一种他不是画家,更像是一个睿智的学者的感觉。

“我坐在画室里,醉心地在纸上勾勒山川,流云,飞瀑。窗外遥对的,是隐隐浮现的重峦叠嶂。在这清风送爽,绿树摇曳的日子里,我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手中的笔,由心而动,由意而落。心意所构成的,正是我所追求的深远,空灵的山水画意境。”他在文章中写到。

他是喜欢山水的人,所以,他的画作也大都画山画水。画室虽小,但是一走进画室,他的心中便是万千山水。立于案前,他心情愉悦,心静神宁,沉醉于物象唯美之境界。通过画山水,表达他对自然之爱。他的山水画,疏林远树,意境幽深,高山流水,疏秀明洁,别具一格。

张绿萍认为,人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大自然赋予山水的内涵,不仅仅只是“造化钟神秀”,还有千丝万缕的与人、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内容。

他是潮汕人,年轻时便漂泊在外学画,他常回忆起故乡潮汕的山山水水,怀念故乡的小山之坡、小河之畔。那里群山环绕,溪流潺潺,树林茂密,小路羊肠……他在那里完成了启蒙教育,留下了童年的足迹,他在那里得到了入世的洗礼……。

他认为,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一些更细小的东西,它们都是历史沧桑与变迁的见证者,它们甚至还超越了人类,拥有永恒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他选择并痴迷于山水画创作的原因。

“我爱极了山水的朴实无华,喜欢把山水的迷蒙、葱茏、清新引入画中,然后将所有的感情投注到画作之上,细细地品味山水的朴实与豁达。”他到各地写生,描绘和拍摄那些山水,自然的神韵则慢慢地在他的心中驻足。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画山画水,是一种美的享受,人生与山水相融,更是一种超然之美。

中国山水画,实为描绘壮美大好河山之传统绘画艺术。中华上下五千年,黄河长江、三山五岳,陶醉了千古风流人物。张绿萍先生醉情山水,他更敬重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为反抗外来侵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斗、牺牲的英雄们。所以,他愿意谈杨靖宇,谈周保中,说他敬仰的从古至今的英雄们。说到他十分敬仰的抗联英雄赵一曼女士,他略作思考。口占一首七绝给我:“铁骨英姿盖世雄,惊闻垓下正义风。珠河至此无颜色,血染东北夕照红。”

张绿萍道:如果说画作本身是文艺工作者匠艺水平及原有事物的体现形式与载体,则“爱国、爱民、爱生命”则是艺匠及其作品的核心与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再华丽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

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