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报啦middot精彩回顾为小记 [复制链接]

1#

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点事

——记剑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太拥镇九仪村第一书记刘昌银

时不我待看今朝,奋勇争先正当时。在春风行动中,田间地头有他挥舞铁锹的身影,施工现场有他踩过路基的脚印,群众家里有他讲解*策的细语。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在战鼓声声中奋进......他就是剑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剑河县太拥镇九仪村第一书记刘昌银。当下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如潮,刘昌银始终牢记组织嘱托,以村为家,把帮扶当事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扑在帮扶工作上,正奋力将九仪村脱贫事业推向亮丽征程。

走村串巷勾“蓝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规划的季节。刘昌银不负百姓众望,年第一书记轮战,他继续迎战。刘昌银又从头开始,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详细掌握九仪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刘昌银同志再次深入到全村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再次详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分析贫困原因,为贫困户制定发展计划,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并一一做好登记。

“按下手印就是立下脱贫*令状,是给自己立下*令状也是给每一户贫困户立下*令状。”在刘昌银的工作笔记本上,每一户贫困户的访谈记录都按下了户主的手印,对作为退伍*人的刘昌银来说,按下手印就是立下脱贫*令状,是给自己立下*令状也是给每一户贫困户立下*令状,是为了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潜心收集、归纳和总结,制定了九仪村2年的发展规划,提出了2年内“修村级卫生室一个、修学校、幼儿园的食堂、厕所、围墙、高压水池、硬化组组通道路、安装全村照明路灯,修20公里左右的基耕道,发展一个产业建一个村级养殖场,将九仪村建设成为县级示范村”,为九仪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甩开膀子刷“新颜”

“我们村的刘书记上电视了!”“是喔!刘书记就是棒。”“这样的好书记就应该多宣传。”剑河县太拥镇九仪村的群众围着电视争相赞誉着。老百姓对获得州脱贫攻坚“十佳结对帮扶干部”殊荣的刘昌银的赞扬一点都不吝啬。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刘书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肯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向贫困宣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九仪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刘书记在九仪村“我要脱贫,我要小康”春风行动誓师大会上立下的“誓言”。

九仪村是太拥镇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村之一,在刘昌银的带领下,九仪村在狠抓消防设施和饮水等工程的管理养护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向上申报项目,努力推动项目落地,九仪村成功申报了九仪凉亭、村级卫生室和学校围墙、厕所、食堂等一批重要工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入户宣传的形式,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和禁*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狠抓村风民风建设,将摈弃传统陋习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经过大家努力,九仪村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悄然变化,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出谋划策拔“穷根”

“不当脱贫攻坚路上的匆匆过客,贫困群众真脱贫才是我的诗和远方。”这是刘书记对“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另一种充满诗意的诠释。他充分发挥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农村、责任心强的优势,在县人大机关与贫困户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与村“两委”一道指导上、下九仪成立合作社,通过“一村一品”“公司+农户”“农户+股权”等方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确保村民的“粮袋子”鼓起来。针对村民家庭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脱贫,引导他们分别养鸡、养猪、养羊、种植独角莲、钩藤等。春季伊始,他组织贫困户前往贵阳、丹寨、*平等地学习考察白芨、黑皮冬瓜等种植技术。

在刘昌银的带动下,九仪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能致富、脱真贫、不掉队、可持续。目前,钩藤种植达43户余亩,独角莲种植达35户85余亩,小香鸡14户余只,肉牛养殖3户30余头,山羊养殖5户余只。

扎扎实实惠“民生”

“一定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点事。”刘昌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各项资金,帮助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脱贫产业。九仪村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住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村民创收增收困难。为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他多方奔走,经常向“娘家”领导汇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及*策支持。他也认识到驻村帮扶仅仅靠争取资金还不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是要靠村民自身发展,在注重“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切实把“要我脱贫”扭转为“我要脱贫”。春风行动以来,为九仪十组五户贫困户联系到2吨水泥硬化农田便道和为九仪小学联系爱心协会资助学校住校生80件(四件套)床上用品,协调发放生猪给贫困户余头,已累计协调办公经费和帮扶资金5.36万余元。

云山雾罩之中,一位新时代的“焦裕禄”在莽莽大山默默耕耘着,带领着当地百姓在共同小康的路上继续前行。目前,随着村级合作社“1+N”计划“合作社+农产品+电商”等模式的不断发展,当地生姜、钩藤、独角莲、林下养羊养鸡等产业初见规模,实现贫瘠的大山蝶变成“硕果累累”的富裕、美丽新农村不再是梦。

编辑:岑光柱

审核:欧秀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