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无*”。“有*无*”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古代*性的概念
古代常常把*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故《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令,聚*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尚书·说命篇》则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为能,所谓*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药,故曰*药攻邪也。”而《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也,非指大*、小*谓之*。”论述了*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性看作是药物*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素问·五常*大论》云:“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性强弱分为大*、常*、小*、无*四类。而《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也是以药物*性的大小、有*无*做为分类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药治病的方法:“若用*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综上所述,古代药物*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药是药物的总称,*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性是药物*副作用大小的标志。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有*”、“大*”、“小*”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副作用的大小。
现代药物*性的概念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性、亚急性*性、亚慢性*性、慢性*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药系指中*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用药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医药人员努力可以尽量减少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其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
中药*性分级
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如《素问·五常*大论》把药物*性分为“大*”、“常*”、“小*”、“无*”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无*”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性分为“大*”、“有*”、“小*”、“微*”四类。
近代中药*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正从中药中*后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根据已知的定量*理学研究的数据;有小剂量与中*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中*剂量与中*时间的不同及中药的产地、炮制不同进行中药*性分级的全面探讨,深信会得到科学的结论来。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有*、小*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中药所含*性成分有生物碱类、*苷类、*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药理及*理作用,其中*潜伏期一般较短,多在进食后2~3小时内发病。*性成分大多数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因而中*的临床表现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
(2)含*苷类植物中*:目前因*苷引起中*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性及中*症状与洋地*中*相似,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筋木等。
(3)含*性蛋白类植物中*:*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
(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
(5)其他有*植物中*: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6)动物性药物中*: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
(7)矿物类药物中*: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水银、胆矾、铅、硫磺等。
产生中药中*的主要原因
一、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鳌、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
二、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三、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四、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五、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萎同用而致中*。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的原因。
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一、在应用*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性;对某些*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的发生。
二、根据中医“以*攻*”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三、掌握药物的*性及其中*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