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47岁的陈润华,贵州乌蒙山人。-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年入读上海师大法商学院,年获法学硕士。年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年获文学博士。-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发表过多篇*治学、文学论文与评论,出版过小说、诗歌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读了4个不同的专业,一度成为贫瘠家乡莘莘学子求学的励志标杆。复旦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是真不容易拿到的。工作也非常好啊,复旦大学的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上海工作难找、入职复旦难上加难。
作为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陈润华可以说已经生活在食物链的顶端。
亲情让他辞职
年,陈润华的父亲成了植物人,这完全是一个意外。20多年来在外读书,少于陪伴。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才发现,他的家乡,虽然有很好的这个中药材资源,但是没有把它们转换成经济价值。青壮年基本在外务工,可惜了当地的这个拥有地理产品标志的常见中药材:半夏。
恰逢此时,国家层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他从复旦辞职了。
问题是一个文学博士,离开了自己的老家20多年,他具体该怎么办呢?
所以说,读书并不是没用的。陈润华像赶考一样,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资料记了几个厚厚的笔记本。此地的半夏,比其它地方的要早一个月成熟,那就有市场空间。
种半夏,技术问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是资金。
要成立公司,要大规模生产,这个资金从哪里来?他想起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妻子是支持他的想法的,他们把这个房子拿去做了抵押贷款。
当今的人们是追求产品品质的。所以,他设计了监控系统,扫码即可追溯半夏种植生产过程。
乡亲们纷纷加入到他的半夏基地
乡亲们发现在家门口务工就有稳定的收入,所以纷纷返乡。于是他现在的基地,常年务工人员有多人,务工人员每天可以拿到多元的工资。最多的时候达到多人。
这一做法解决了农村的两个大难题,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老人的赡养问题。
陈润华的目标是,明年种植半夏亩以上,加上魔芋等药材要达到1万亩以上。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做粗加工和深加工。目前有很多的人,加入了他的跨界产业,比如建筑商、教授、种植大户。
所以不能说,本科硕士博士白读了,更不能说读书无用。这些求学经历养成了他的人脉和和格局、让他在融资的时候讲的透彻。关键问题是有了人脉、格局和表达能力,不一定有勇气辞职啊。
邱教授也是某大学的文学教学研究人员,他也种植有地理标志的产品。但是呢,只是小敲小打。不用说亩,种植4亩的气魄都没有,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
自我安慰一下,我比陈润华年长几岁,我一直学的是文学,不像他跨越文、理、法、*四个学科,可能更习惯蝇营狗苟的寻章摘句、小心谨慎地贴各种单据报账、头昏眼花的填报繁杂的各种申报表格、忐忑不安的等待五花八门的评审结果。然而工作30多年了,月入不过糊口。
但是,我对和农民工打交道是深有体会的。不但会考智力,还会考你的各种应变。农民工的思维和知识分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邱教授
教授也需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