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1
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夏
至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才是最热的天气了。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属阳兽,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脱落也。和鹿很像的麋,属阴兽,麋角解于冬至一阳生之际;二候蝉始鸣:夏天鸣叫的蝉名蜩,秋天鸣叫的蝉名寒蜩或寒螿。蝉,俗称知了,雄蝉能鸣,雌蝉不鸣。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苗生出夏至,夏至正好是整个夏天过了一半的时间,故此本草名半夏。一般在秋分八月前后采半夏的块茎入药。半夏出苗到采药,正得长夏“化”之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夏至的阵雨写出了这样的著名诗句。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雨打*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夏至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芒种栽秧茸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如今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某些地区,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的习俗。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至过后,天气渐渐转凉。阳气一日日减弱,阴气一天天上升。直到冬至,阴气达到极盛了,阳气重又升起。如此循环往复,推动四季运转,万物生长,生命交替。
文案|王露菲
配图|周越男
排版|刘佳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