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经°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有三候
在古代,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的说法。
“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有在立秋这一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基本上没什么胃口,所以吃的少、饮食也比较清淡,与立夏时的体重相比较,两三个月下来,都要瘦一点,所以要多吃点好的,来补偿夏季的损失。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一天,会吃各种各样的肉,烤肉、红烧肉、炖肉等等。
2.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其实在入秋时节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3.晒秋
晒秋是典型的农俗现象,每年的立秋时节,果蔬到了丰收的季节,也是晒秋的最佳时期。晒秋主要是通过挂晒农作物,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卖。最适合全家人一起参与,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家庭协作默契了。
立秋养生“四字诀”
1.防燥润肺
秋季干燥,多吃水果蔬菜消除秋燥症,多吃水果生津解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胡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木耳、豆腐等。
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2.解暑养胃
虽然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了,但是还未出伏天,解暑一类的食物不能直接从餐桌上去掉。所以喝绿豆汤和薄荷粥能够补充人体内所需的水分,以及减少人体汗液的流出。
3.祛湿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薏米对我们的身体起到祛湿消肿,清热排*的功效,对女性来说也是非常好的美容养颜食物。
4.护腰护颈
立秋之后,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古诗里的立秋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立秋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立秋已至
清风渐起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
在夏秋的轮转中
愿大家都能收获累累硕果!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