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半夏泻心汤临床浅析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之颇为得意之方,为后世诸多医家临床借鉴之方剂,它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效,为后世众多疑难杂病的治愈开辟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罗宽医师凭借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浅谈了自己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小编整理如下: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今天不详细谈痞证的成因和转归。只是主要谈半夏泻心汤的个人应用体会等。

《伤寒论》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

后世解释多认为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连、干姜,而具有和阴阳、复升降、调虚实之功,属于和解之剂。方中的关键点也在干姜和*连等寒热药的配合、配比运用。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罗宽医师对本方有自己的看法。

1.升清降浊

*元御前辈多认为凡病多是中气自病。己土主升而戊土主降,为三焦阴阳水火气机运转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或要考虑是少阳的枢机失常引邪入太阴;或是太阴脾湿无力运化,影响三焦水火气机的正常枢转。

2.寒温并调

本方为寒热并调之剂。往往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影响到中焦,造成中焦寒热错杂互结的病机,气机的升降失常,临床以痞满、呕逆、下利等为表现,舌苔多是*或白、舌红或淡、脉数或缓等,当据具体情况而定。

3.攻补兼施

姜、夏、芩、连等辛开苦降,消痞气,调寒热。参草姜坐镇顾护中焦,运化于中,揆理阴阳。各司其职,则邪可从太阳开机而出,或可随阳明阖机而出,或可随少阳枢机而出。本方所治之虚,多是久病中焦脾胃虚弱为主,临床多见神疲气短、面*纳差、脉缓而弱;所治之实。以寒、热、湿邪为主,舌苔多是或*或白,或兼厚腻、滑润等,皆可酌情用之。

临证可以据寒热偏盛、正邪虚实之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辛温、苦寒、甘温等药的配伍比例,还可以据兼夹脉证,而作相应的加减化裁。

罗宽医师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由柴胡汤证误下所致,方亦从小柴胡汤衍变而来。邪有入里之势,或即将化热,或即将化寒,全由机体的阴阳正气之多少,正邪交争的主战场在中焦部位,不过多涉及少阳半表半里,柴胡不中,故去之。若邪气内陷入里郁久化热或因阳明本燥、太阴本湿相兼,邪或随燥化而生郁热、或随湿化而成阴寒。故用*连以清中焦湿热痞气;若中焦阳气因寒阻,或中焦阳气本不足,故不用生姜之辛散趋外,改用干姜辛温燥湿散寒痞于内。如此调整,把和解少阳之剂,变化成进一步和解少阳太阴之剂。随经误下,但是邪未伤少阴或厥阴之地,故暂时不顾及其它。只是需要调整少阳太阴中焦之地即可,更重要的是太阴之地不可丢失,四逆辈之思想时时存于心间,先安未受邪之地。仲景在此已经为阳入阴的治法提供的范例。随着邪气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正气的进一步亏耗,邪气可以进一步深入三阴深处,上吐下泻,病渐日深。*连汤、干姜*芩*连人参汤、乌梅丸、麻*升麻汤等等都在后面摩拳擦掌地等着。

半夏泻心汤取以半夏为君。不仅仅是用其辛散、降逆,辛以开结消痞,降以和胃止呕,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在半夏的统领下寒药*连和热药干姜在中焦部位调整部署,由太阴而出少阳,病邪自有和解之能,以达否极泰来之势。若缺半夏者,痞证之消除势必难矣。痞证总属中路不畅,六腑以通为顺。半夏其功甚大,此亦是三泻心汤无论是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必不能缺少半夏之奥秘也。干姜之辛热,辛以合半夏开结,热以祛中焦之寒,且能助己脾以升清;*连之苦寒,寒以清中焦之热,苦以降戊胃上炎之势。*芩居于少阳通彻表里。诸药合用,苦辛寒热合剂,能调寒热,除痞满,斡旋升降,即所谓“辛开苦降”。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益气补中,稳居中州,且能助健运而升降调和。痞而下利,不但津液大受损伤,正气将难以支撑,为防进一步津伤,手足厥阴出现,助脾为胃行其津液,故用人参、炙草之甘温,与辛热之干姜相合,辛甘合化生阳,以温补中焦之阳气,顾护津液。人参干姜甘草三味是理中汤的路子。理中汤者理中焦。如是,苦辛合剂、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使寒热得去,痞结得开,中焦健运,升降复常,则痞满除而吐泻止。

古代医家对此方发挥颇多,善用辛开苦降法名医很多,我也是深受他们的影响,以下略举一二:

1.《金匮要略心典》之发挥

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连、*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2.《成方便读》之发挥

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

在实践中病人的症状往往考验大夫的临床经验,我也是经历许多的失败的经验和思考才慢慢积累了些许经验。感谢信任我的患者,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以下是点滴心得汇报给大家:

半夏泻心汤在临证中,热重者倍用*连,减少干姜的用量;寒重者倍用干姜,或者易炮姜等,减少*连、*芩用量;血瘀痛者加茜草、泽兰、蒲*、五灵脂、元胡等;气滞者加枳实、厚朴、白术、陈皮、川楝子、香附等;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等;虚寒者加高良姜、桂枝、荜拨等;体内息肉者,加乌梅,厚朴等,随证加减。

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多种疾病。

1、慢性泄泻

此病程长,病机多表现寒热错杂,易虚易实,虚实夹杂,饮食起居、七情内伤等稍有不慎,复发率高。治疗上当需详细考察患者的体质和精气神等物质的厚薄,需细细辨识,不可孟浪用药。舌苔厚腻者,痞满者恐壅滞导致腹胀;舌红苔薄者,滋阴苦寒等恐助湿加重泄泻,过寒过热脾胃虚弱,难以运化,均不受药。半夏、干姜辛温开结除寒,*连、*芩苦寒除热固肠,*参、炙甘草甘温补中,大枣甘滋养脾(草、枣或可去掉,或者等中焦气机打开再加亦可)。腹泻严重者,因虚不受药,当轻剂缓调。我临床喜用散剂,启发中焦气机最快。见效后,当守方,坚持服用一段时日,以巩固疗效。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泄泻,慢性胃病等疗效显著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2、不寐

湿热积滞壅遏中焦,则阴阳因痞而隔,水火失济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3、*疸

*疸属湿热者固多,然久用西药、苦寒败胃所致中焦虚寒者亦不少。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若继用清热利湿,必不能愈,当首调患者的脾胃升降功能,气机条畅,再佐疏利肝胆,则不治*而*自退。

4、胸痹

《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中焦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水液聚而化湿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临证加减,故一投即应。

5、口腔粘膜溃疡

半夏泻心汤等三泻心汤加减对口腔溃疡病久治不愈,舌质偏红,兼有热象,溃疡部位呈灰白色,属心火与脾湿搏结者,或土不伏火者,合潜阳封髓丹加减运用,以土伏火,多收到较好疗效。

6、头痛

头痛、头晕、头胀若伴胃脘胀满,纳呆便秘,苔腻脉滑,病缘于痰湿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空窍失养,或浊阴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头晕、头胀等,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而获愈。

7、耳鸣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泻热除湿,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8、痤疮

临床若见脾湿肺热,而舌淡苔白腻或*腻,纳食不佳,恶心口臭等,若单纯苦寒清热,必致脾胃更寒,甚或腹泻,而上热更加严重。临床选择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清上散下,屡屡收效。

罗宽中医师继承*元御中医思想,坚守纯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以扶阳气存阴液的扶正气思路,注重中焦气血阴阳升降枢转调和的治病风格,扎根基层十多年,针药、点穴、推拿、正骨并用,在脾胃,呼吸,妇科,颈肩腰腿疼痛等病症疗效显著,广受赞誉,深得患者的拥戴。

坐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