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只需半夏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8.html
一位朋友,因心情不好导致咽部异物感。西医各种片的照,也吃了些西药,总不见好,最后找到一位中医,直指她是梅核气,用了古方治疗,异物很快不见了。梅核气的治方之古,早在汉代。而且出自大医之手,他便是张仲景。其所著《金匮要略》描述此症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后世医家形容此如梅核阻于喉头,加之因生气而得,故名。此症虽不影响进食,但咽部硬生生长一个东西,却是恨不能用手挖出来的。其病因与七情不畅、气血痰郁有关。心情不佳,肝气郁结,会导致肺的宣发、胃的降逆功能失调,以至津液不能正常到达该去的地方,聚而成痰。这个痰气凝在胸中,会令胸胁满闷、消化不良。它还会挡住循环于周身的气机,引起咳嗽喘急、恶心呕吐、困倦,消瘦等。痰气往上走的时候,会突然遇到一个交通狭窄的要道,咽喉,于是发生堵车,令咽喉部乱成一锅粥,这便是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的由来。此症观舌苔,是白润或白滑的。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疏肝解郁,行气散结、化痰降逆的工作于是摆上台面。张仲景大师的半夏厚朴汤,正是这些工作的负责人。组成:半夏一升(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半夏辛温入肺胃,利咽止呕、燥湿化痰散结,降逆和胃,是本方的重要人物。厚朴苦辛性温,燥湿消痰,下气宽中。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味甘平,主胸肋逆气。也就是说,茯苓不仅祛湿,它还是行气的,以舒缓磅礴的药力推动体内的气机,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助正祛邪。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散郁气。可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全方环环相扣,辛苦之味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此症女人遇到的时候多,但如果男人也常常遇事想不开,也容易犯此病。所以开心很重要。但有人反映,用了半夏厚朴汤,为什么咽部异物感依旧呢?原来,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这一点,由本方之辨证即可看出:舌苔白润或白滑。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不宜使用本方。另外,由各药功能可看出半夏厚朴汤中的茯苓健脾利湿,半夏、厚朴降逆胃气,一起运用,可让脾胃的小轮子就此转动起来。脾胃是后天之本,它一运行欢快,很多症状便会自愈。所以,本方除了可以治疗梅核气,及抑郁焦虑症状外,还可治疗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泛酸,胃脘胀满,慢性咽炎、胃肠功能紊乱,食道痉挛,慢性胃炎等属气滞痰阻的情况哦。一个问题:此方如何服用?水煎服。一日四次服,昼三夜一。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免责提示:本文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辩证论证下用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