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养身黄帝内经看看你是哪种人 [复制链接]

1#

来源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儒风君

《*帝内经》讲:“人有脂、有膏、有肉。”

将肥胖人群,细分为“脂人”“膏人”“肉人”三大类。

皮肤坚实、皮下丰满的为“脂”;

皮肤松弛,肉也松弛的为“膏”;

皮、肉结实又有弹性的为“肉”。

不同类型的肥胖,对应不同的调理之道,跟个人的体质关系密切。

01

脂人

《*帝内经》有言:“脂者,其身收小。”

脂型肥胖的人,往往气虚,且体型不大。

人虽胖,但好在胖得匀称,没有哪个部位特别突出。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就是“均一性肥胖”的类型。

古代医家有言:“气为血之帅。”

气虚,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就会减弱。

血液流动迟缓,人体供血不足。

就会变得胆小乏力,心慌气短,懒怠说话。

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润泽皮肤,人也显得白白胖胖的。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日脂。”

脂肪是油凝结而成,一旦堵塞不通,会对人体有害。

因此,这类人群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非常高。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煎煮饮用。

*参补气平和,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祛湿,甘草中和药性。

这四味药都比较平和,适用于气虚患者使用。

02

膏人

《*帝内经》讲:“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膏型肥胖的人,总是胖得格外“突出”。

《说文解字》给出注解:“释者日膏。”

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就叫膏。

膏人身上的肥肉,捏起来松松垮垮、没有弹性,有时甚至会下垂。

肚子上的肥肉比较多,大多囤积在皮下,尤其是集中在内脏。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这就是“腹型肥胖”,也叫“苹果型肥胖”。

多由内分泌紊乱导致,容易出现血糖、血脂代谢的问题。

也是三类肥胖当中,最危险的一类。

古代医家有言:“脾为生痰之源。”

膏人多是痰湿体质,或是脾出现了问题。

但因为身体内有痰湿,阻碍了气血的升降。

于是,气血逐渐亏空,人也胖了起来。

化痰第一方:二陈汤

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半夏祛湿化痰,陈皮祛湿化痰、理气宽中;

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乌梅收敛肺气,生姜可以来平衡半夏的小*。

03

肉人

《*帝内经》讲:“肉者,身体容大。”

肉型肥胖的人,往往身材高大。

给人一种健康、结实的错觉,其实浑身上下全是肉。

与虚胖相反,也叫“结实型的肥胖”。

这类人往往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

这种急躁易怒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与他们体内的湿热有关。湿,就是人体内的一种邪气。

这种邪气与痰结合,就成了痰湿;

与热结合,就成了湿热。

体内湿热过盛,面部就会出现油垢。

一眼望去,油光满面;用手一摸,感觉很滑腻。

湿热郁积,还容易爆发痤疮、粉刺。

祛湿第一方:赤豆薏米粥

薏仁15克、红小豆5克、荷叶15克、粳米1两(50克)

荷叶用纱布包起来,与薏仁、红小豆、粳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粥即可。

薏仁健脾祛湿,红小豆清利湿热;

荷叶醒脾化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荷叶还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国学爱好者聚集地,超优质国学内容原创号。有温度,有价值,有趣味,儒风大家,伴你读懂中国文化。顺时生活美意延年,遵循科学颐养之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