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至草绘画素材 [复制链接]

1#

多年生直立草本,别称:小益母草、白花夏枯、灯笼棵。可做药物材料,云南有些地方用全草入药,据云功用同益母草。《陕西中草药》:"味微苦,性平,有小*。

高15~60厘米,疏生分枝。茎方形,被有倒生的细毛。叶掌状3全裂,裂片有钝齿或小夏至草裂,两面均密生细毛,下面叶脉凸起;叶柄被有细毛。花轮有花6~10朵,腋生;苞片与萼筒等长,刚毛状,被有细毛;花萼钟形,长5.2毫米,外面被有细毛,喉部有短柔毛,具5脉和5齿,齿端有尖刺,上唇3齿较下唇2齿长;花冠白色,钟状,长5.5毫米,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简内面无毛环,上唇较下唇长,直立,长圆形,内面有长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强,不伸出,花药2室;花柱顶端2裂,裂片相等,圆形。小坚果褐色,长圆状三棱形。花期3~6月。果期6~7月。

夏至草是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形态相似,且均有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故古书中常将两者等同,统称为“茺蔚”。夏至草开白花,在夏至节前后枯死,故又名白花益母草、小益母草;益母草开淡紫色花,为益母草属植物。近代后,中草药分类进一步精细,将茺蔚规定为益母草,将夏至草单列。

《诗经·中谷有蓷》云:“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其中的“蓷”一般认为是益母草,但文中说“蓷”的枝干都被晒干了,所以也有人认为其为夏至草。

夏季成熟的中药绝不仅限于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而这四味中药却得到了“夏”的名称,可能与其得夏之味苦、感秋之气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有关。

《夏云蜂》宋代词人柳永

盛夏将至,高温多雨,万木葱茸,青翠欲滴,茁壮成长。有一些中药,却在夏季枯萎成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生长规律,故名称中冠以“夏”字,如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