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三虎论半夏泻心汤 [复制链接]

1#
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

治疗机制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意为病本在表,属太阳,因误下之后损伤阳气,邪气入里,正气与之相争而发热,由表入少阳,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蕴阻其中。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条叙证是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阻,此乃病变在中焦,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虽是三焦具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阴阳反作,故不必治其上下,但治其中。目的在于疏利中焦气机,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杻,故《四圣心源》提出:“脾升则肝肾亦升,故肝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善运也”。王三虎亦认为理中焦之气,便可调五脏之气,使得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实现阳升阴降。善理气机者则善调阴阳,升降有序,阴阳平衡。王三虎认为中医长于辨证论治,贵在抓病机,无论是病邪由表入里,还是素体阳虚,寒湿停滞,蕴久化热,或是寒邪直入,中伤中阳所致的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均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散寒除热,辛开苦降,疏利气机,补虚泻实,从而大大扩大其应用范围。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芩、*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方中半夏、干姜味辛,性热,辛以升阳,热以散寒降逆;*芩、*连味苦,性寒,苦以降泻,寒以清热;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使中焦斡旋有力,人参、大枣甘温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王三虎在临床上谨遵叶天士之智慧,认为“论药首推其气味”。半夏泻心汤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集辛、苦、甘一身,3组药物勠力同心,组成了辛开苦降甘补法之名方,共凑散寒除热调寒热、辛开苦降利气机、补泻兼施调虚实之效。

辨证要点

寒主静,性趋下,主收引凝滞;热主动,性炎上,主升发走散。

生理情况下寒热平衡,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则动静相济、燥湿相因、升降有序;

病理情况时可形成寒热错杂的情况,其病因大致有二:一曰外感,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如大青龙汤证,外感寒邪而体内素有蕴热,如酒客感寒;二曰内生,如脾胃虚寒而食积蕴热,如脾肾素寒而肝郁化火等。寒热失调则动静紊乱,气机升降不利。

人们往往把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抽象化,基本上没见到具体描述寒热错杂表现的。光凭仲景所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是难于准确而有把握地运用经方的。寒热错杂于中,必然可见寒热之不同表现于一身。

王三虎总结以下4点是辨证寒热错杂证型的关键:

(1)机体同时表现出既有寒象又有热象的临床表现:如口渴,唇干,舌红,苔*与心下痞闷,腹部胀满遇寒则甚,不欲饮,或大便清稀,或小便清长;也可见心下痞满,胀痛不舒,遇寒遇热均感不适,或便秘而小便清长等;

(2)临床寒热错杂证大多不纯粹,而虚实夹杂最为常见,据其病理性质可见夹气、夹湿、夹痰、夹瘀等,夹气者可表现为四肢乏力,胸腹满闷不舒,夹湿者可见头身困重,呕恶肠鸣,夹痰者可见脑窍不清,嗜睡多眠,夹瘀者可见局部瘀痛,痛处不移;

(3)舌苔脉象是比较重要的客观体征,脉弦或沉弦,舌苔*白相间或*腻为寒热错杂证最常见的舌脉;

(4)久病也是寒热错杂证形成的一个要点。临床上有些患者在临床表现或者舌脉上并无明显的寒热错杂之兆,但根据其病程较长,酌情使用平调寒热之法,收效多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