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桐君传奇后记 [复制链接]

1#

文/张能竟(笔名醒石)

山水的魅力

《桐君传奇》终于问世了。

《桐君传奇》的出版是偶然的,却也是必然的。

就如钱江之源的马金溪汇入富春江一样,我从钱江之源的浙西到富春江畔的桐庐已有四十又三年了。

四十几年中,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其间曾有几次调离桐庐的想法与机会,有一次体检过后只等对方通知,但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

我眷恋什么呢?寻思再三,觉得我所眷恋的主要的就是桐庐的山山水水——富春江山水之*已融入我的血液,我须臾也不能离开她了。

认识富春山水有个漫长的过程。近二十年来,在我寻访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之后,富春山水特有的秀丽,清纯,高雅的形象在我心中就日渐清晰、深刻起来。

自年以后,我在编选《富春山水诗选》时,阅读了前人大量描叙富春山水风貌、个性、韵味的诗文书画。无形中,我对富春山水又加深了一层理解,觉得她的分量是那么的厚重。

现代著名小说家郁达夫于年发表的《钓台春昼》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桐庐县城,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浙交通要道。……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灵山胜地……桐君山,地处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

“我在十几年前,曾向瓜州京口一带,消磨过不少的时日。那时觉得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现在到了桐庐,昏夜上这桐君山一看,又觉得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比拟的了。一个人在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幻梦,竟忘了时刻,忘了自身……”(引自《现代游记选》)

读过前人描述富春江的诗文以后,我心中日渐亮堂起来:

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原来是历代文人留下深深脚印的所在。能生活在这块既美丽富饶又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是自己一生的幸运。人生的什么忧伤,什么烦恼,只要到江边一站:远处青峰如屏,脚下江水泱泱,自己的心顿时觉得充实起来,有了一种温馨和力量。

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与忧伤,生存的无奈,也就在这与山水对话中淡化了。尤其是在雨中或者雪后,站在江边自己更感到空灵,轻松。这时心中就提醒自己:我是幸运的,我是生活在福中,要十分珍惜生命!有生之年,应有所作为。

“富春山水,城中灯火,天上星云”看得多了,在心中酝酿久了,我便有了创作的冲动。但几经努力,所写的诗文都难尽人意。但我不甘心,不松懈,再观察,再阅读,再思考,终于决心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桐君传奇》,以她为载体,把自己几十年来对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思索心得表现出来。

从年7月开始构思,同年11月6日动笔,到今年6月6日拿出初稿,整整7个月,没有节假日,全然沉醉在创作的痛苦和愉快之中。

现在她终于和读者见面。我可以长长地松口气了。

在该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幸运地得到各级领导的热情鼓励与支持,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陈建一同志亲自关心书稿的修改工作,特地邀请了省、市文联、作协的领导、作家、评论家薛家柱、高松年、马国超、王连生、何健仙、汪黎明等同志来桐参加评稿会,具体、细致地指导修改,使我增强了创作信心,又明确了前进方向。

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桐庐县人民*府县长王忠德同志亲自过问该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并为本书作序。

中共桐庐县委办公室、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旅游局、县教委、县电视台、桐庐报社、县中医等部门的领导及各方好友都热情鼓励,大力支持本人的创作,恕不一一列举大名。

解放*某部空*大校毛国林同志,怀着热爱家乡、宣传桐庐的炽热情感,站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在本书的出版、发行中做了许多作者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尤为荣幸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研究馆员、全国*协委员李铎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从而使本书整体品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上述领导、专家、好友的鼎力支持与扶助,我表示深深的谢忱,也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幸运!

本书叙写的是富春江沿岸的史前文化及民情风俗,作者虽尽力搜索考证各种书面资料(如《*帝内经》《本草纲目》《史记》、府志、县志等)以及历来的民间传说,在此基础上,谨慎写作,反复推敲,力求精致,力求完美,但由于史料不足,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赐教。

历史是不断淘汰,不断筛选的,而山水呢,是经得起人类历史长远的淘汰、筛选的。富春山水滋润着的桐君精神长存。愿富春山水更青秀,愿桐庐人民生活更幸福。

张能竟

.10.18

附录1

在桐君中医药文化节上的讲话

诸国本

今天,我有机会参加第七届药祖桐君中医药文化节,感到非常高兴。

在中国医学史上,桐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著作的《桐君采药录》在史书和本草学中有确切记载。

尽管后人赋予桐君诸多神话色彩,但桐君高尚的医德情操、丰富的采药经验、评价和使用药品的价值标准,都为后世医家推崇遵循。

在桐君文化的涵养下,浙江和桐庐的中医药事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成绩斐然,桐庐桐君堂作为浙江省的金牌老字号企业,在药材传统识别、中药质量管理、中药发酵工艺传承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行业发展的前列,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

中医学是中户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号召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面临蓬勃发展的局面,但也存在着内涵建设不足、中医特色不浓、西化现象严重、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中医药队伍缺乏学术自信。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精神,长此以往,中医软绵绵地有沦为辅助医疗的危险。

统观世界医学发展的现状,医学必须回归“医学之目的”,医学必须响应人民求医问药的呼唤,医学本身不能“讳疾忌医”。人类需要健康,首先医学应该健康,这是中医中药同样需要警惕的问题。

今天我们举办桐君中医药文化节,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发扬桐君文化优良传统,振兴我国中医药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衷心祝愿桐君中医药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诸国本: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

附录2

桐君中药文化之研学

申屠银洪

也许,大家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伏羲制九针的传说,也许,大家还了解神医扁鹊,天师岐伯,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更是耳熟能详。

然而,被后人尊称为中药鼻祖的桐君老人各位是否清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药祖圣地和灿烂的桐君中药文化各位是否了解?

毫无疑问,桐君中药文化是祖国中医药文化中的瑰宝,它脉成于*帝时期中药鼻祖桐君先生。

北有神农,男有桐君,它是中国南方地区影响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流派之一,被颂誉为国药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桐君中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空间,亘古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文化理念,良好的文化价值,深远的文化影响。

主要体现:

一、历史传承的悠久。

据梁·陶弘景《本草序》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籍记载:“桐君,*帝时人,距今多年。*帝命桐君与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即现在的桐君山),修炉炼丹,采集百草,救治百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亦有对桐君的记载:“上古有桐君,止于今县东山阴桐树下,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此山亦为桐君山。”

其实,桐君的真实姓氏和生卒已无从考证,这位老者受*帝之命到江南采药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水江交汇处的东山时,被这里面的绿水青山和丰富野生药材所吸引,依托山上高大的梧桐树,在其枝叶下简修茅舍而居。

老人白天采药,晚上结庐炼丹。某日,东山脚下一农夫上山砍柴,因病晕倒,老人路过见状用随身的草药给农夫服用,不一会儿,农夫就苏醒痊愈。

农夫回到家后把病愈的经过跟乡亲一说,一传十,十传百,方圆数里的老百姓有病痛时都会来到山上请老者求诊老者不但热情接待,精心诊疗,而且分文不取,百姓问老者尊姓大名,以便传颂,老者手指身后梧桐笑而不语,当地老百姓赞扬治病救人品德高尚的老者如梧桐一样的谦谦君子,后以桐君称之,这就是桐君之名的来历,所处的东山后被称为桐君山,山下的一方水土就叫桐庐,山下的那条江,也叫桐江,江中桐君老人种植药材处的洲土,为桐洲。

明朝诗人孙纲写*靖元年(年)的《桐君》一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

桐庐毫无疑问是我国隐逸文化的发源地,除了东汉高士严子陵,晚唐处士方干等大隐之人外,另一位更大的隐者便是桐君。

桐庐不仅是一个县的名字,也是这位隐者的姓名,桐君山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山也好,人也罢,都夺得了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享。

其实,面对悬壶济世的大隐大德之圣贤还有谁能分得去呢?元代俞颐轩的《桐君山》诗“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

宋代诗人《登桐君祠堂》诗“霜染溪枫叶叶丹,翠鳞浮动汐波闲。盘盘路转千峰表,冉冉云扶两腋间。掠水轻鸥晴自戏,凌风飞雁暮争还。结庐姓字无人会,静对庭阴一解颜。”表达了诗人其内心对上古时代归隐济世的桐君老人的敬仰。

“云断山疑合,川回路忽分。秋声两岸叶,晓色万峰云。孤雁冲帆度,寒蝉隔水闻。严陵遗迹在,我欲问桐君。”明张和诗以及苏轼、陆游、郭沫若等古今先哲都写有歌颂桐君的诗篇,尤以证明药祖桐君中药文化四千多年来的璀璨和亘古。

为此,中国·桐庐·桐君山,被誉为“药祖圣地”。后人则更为追慕桐君老人这一生行善、济世济民的上古先贤,誉其为“中药鼻祖”,桐君,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医药学家。

南朝梁时伟大的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录》序录部分中最早总结和概括了桐君先生给祖国中医药发展历史留下最大的三大贡献,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药物学专著《桐君采药录》,它的传播过程曾经历了约千年时间,屡见于记载我们文明古国悠久历史的正史,在公元年成书的《隋书》中,有《桐君采药录》三卷条目。

在公元年成书的《旧唐书》中,有记载《桐君采药录(桐君撰)》条目。直至公元年成书的《新唐书》中,仍有《桐君采药录三卷》之记载。

公元年—年,宋太宗主持编纂成书的《太平预览》中,《桐君采药录》仍不失为当时的一本重要典籍。

在该书《药部》中,载有桐君对三十多种药物性味的评判,其出处当是十分清楚的,可见,在隋、唐时期和北宋初期,《桐君采药录》都是钦定的重要经典古籍,但在年问世的《宋史》中,对《桐君采药录》已无记载,说明此书开始失传。

毫无疑问此书对于国内外药学界都产生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惜其后原书失传,否则,桐君先生的历史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深入民心。

第二是三品药物制定者,桐君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分别就药物的性味,有无*性,植物在不同月份或季节的外形特征,采收的时令及必要的加工,以及简要药性等作了首次记录。

第三是桐君先生是处方格律君臣佐使的缔造者,还就中药配伍规律七情中所畏,所恶,所使进行了首次总结。

二、民俗遗风深厚。

桐君山,因桐君于此采药结庐而得名,桐君不尚名利,济世为民,并开创中华医药,为世人所敬仰,故以之名山,永志纪念。

桐庐的民间百姓纪念和缅怀药祖桐君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习俗。山顶上的桐君祠始于宋元丰中(年—年),由当时桐庐知县许由仪创建小堂,并绘桐君像奉祀。后易绘像为塑像,元末被毁。

明洪武中(年—年)重建小祠,后经过嘉靖初年,明十三年,清康熙十九年,年等多次的修建和废毁,直至年桐庐县人民*府才将朽废的遗址再次扩建修缮,回归桐君祠的肃穆和药祖圣地的庄严。

在随后的时间里,民间和*府不间断的进行过朝拜和公祭活动,在逢年过节之际,其香火更是兴旺。

从宋元初方回《寄题桐君祠》“问姓云何但指桐,桐孙终古与无穷;遥知学出神农氏,独欠书传太史公”明张和《过桐君山》诗“严陵遗迹在,我欲问桐君”等等,通过对桐君祠和桐君山的歌颂,表达诗人对桐君隐姓埋名,行医济世的敬仰之情溢于行间。

元代诗人萨天赐《过桐君祠》“桐山巍峨桐水情,仙人不坐芙蓉城。山头指尖梧桐青,至今山水俱得名”。

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遗留的古诗迹,是当今难能可贵的历史文物。这些古建筑和古石刻遗迹的完整保留,除了其本身的文化价值,还留给世人无比珍贵的古建筑艺术价值和古石刻艺术价值。

清咸丰二年(),桐庐县文人袁艺圃首次发现桐君山临江绝壁唐宋题名石刻。此处下瞰深渊,旁无蛇道。

后袁艺圃写成三百一十字的歌行体古诗《桐君崖下大历唐人题名》一首,石刻拓片影印件,都已辑于《桐庐县地名志》中。

民间自发组织和*府组织的活动层出不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年和年,桐庐县*府举行了三届“华夏中药节”和年开始的二年一届的华夏药祖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节,让中外宾客们领略到了药祖圣地浓浓的中药文化。

全国性的“桐君中药文化高峰论坛”和全国第一家以桐君中医药为主题历经23年筹建完成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桐君中药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平台和园地。

由中国中药协会授牌认定“药祖圣地中国桐庐为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鉴别全国大赛落户基地”,每二年一届的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全国大赛聚集了全国中药界的精英专家,这不但是药祖桐庐高规格有影响的品牌赛事,也是全国中医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吸引了众多境内外媒体宣传桐君故里地域文化的绝好机会。

浙产名药暨桐庐道地药材产业推广会,“桐君定三品”中药饮片展等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众多的节庆会议,使桐君中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经久不息的传延、丰富和弘扬,这不但体现了缅怀桐君的厚实民风,还保留了很有价值的祭祀民俗活动。

三、文化影响的深远。

桐君中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桐君先生“悬壶为世人,良药济苍生”的遗风。

二千多年来,潇洒桐庐郡,江上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桐君传人一直秉承这个人文精神,从桐君堂到桐君阁,从江南的钱塘江流域和西北的嘉陵江流域,从传统中医到浙派中医,业以成为中医药界尊之心怀的共识,这种理念跟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又立足于中药文化基础之上,具有引领人们善行,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

尤以在当下社会略显功利和浮躁之时,其文化影响力更显深远和宽广,其不图名利,山高水长的隐君之风。其心悬世人,救苦救难的慈悲之情。其上善求真,为民为众的济福之心。

四、产业传延的流长。

桐君后人的药业之举源远流长,据记载明·洪武17年就有“惠民药局”创立,后历经清、民国、解放后等的桐庐药材会馆、寿全药店、太和堂、桐庐医药公司等等。

多年的传承演义和发展,成立了以“桐君堂”为字号的桐君堂药业有限公司。

桐君故里药业资源丰富,道地药材质优,清·康熙22年、光绪2年的《桐庐县志》分别载有地方药材50个和67个品种,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桐庐选送的茯苓、木瓜、五倍子、玉竹获中药材一等奖。

年6月,全县蕴藏量较大的地产药材已达余种,蕴藏总量达万公斤。

其中山茱萸、半夏、覆盆子、白术、*精、葛根、贯众等几十种地产药材因其蕴藏丰富,道地质优而名扬海内外。

桐君堂被列入浙江省金牌老字号和属地重点工业企业,拥有18亩高家路厂区,20亩下城路厂区,亩城南路厂区,拥有多平方的检验中心,拥有落地面积14亩建筑面积平方全国最大之一的单体生产车间。

拥有超过50个,品种超过个,共建共有面积超过多万亩的规范化种养殖基地,拥有约平方的阳光煎药中心和近百家桐君堂医疗零售门店。

已经实现产值约7个亿和近0人的就业。源头控制,道地药材,基地种植,安全检测,规范生产,古法炮制,科技创新,养生产品,精品饮片,中医医疗,阳光煎药!

桐君堂已实现从田间到碗里面的全业链。桐庐的中医传承文化亦悠久灿烂,名医辈出。

明·嘉靖年间三世名医吴嘉言,医院吏目,此后名中医许仲凡、妇儿名医胡仲翊、妇科名家袁昌益、热病杂症大家滕兆祥、儿科名家陈公达等都曾妙手回春,响誉一方。

医院的桐君药祖国医馆也是秉承桐君遗风弘扬桐君精神治病救人的倍受当地百姓信任的良好平台。

当代名医王坤根教授就是从药祖圣地走出去的最著名的中医大家,被评为首批全国名中医和浙江省国医名师。

桐君中药文化进入校园,深耕学子。以继承桐君先生“医德高尚普世济人”的传统文化为理念,以“普世济人厚德崇技”为核心的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桐君中药文化又一个普及和辅育基地,年和桐君堂校企联合开设了桐君中药班。

桐君中药文化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药祖桐君为主题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从年开始的筹划,到年的竣工开馆,历时23年,博物馆分前庭,中药区,中医区三大板块。

馆内保存了一大批国内罕见的古书籍、古秘方、古旧用品用具和古中药铺,古中医文化长廊,传统中医诊疗场景等,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场景,学习园地和传承性非遗保护基地以及浙江省第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桐君堂分别成立了古法炮制传承班和申屠银洪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杭州地区炮制比武头名状元和至今仍有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传统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为辅导老师,以非遗传承人为班主任成立的古法炮制传承班,近30位老中青学员组成,在手工切制,手工炒制,手工蒸制,手工丸制等古法炮制技艺方面进行了学习和传承,这是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以团体性传承为目的地古法炮制传承班,学员们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会举行点烛焚香祭拜桐君先生仪式,集体肃立齐声颂读《祭桐君先生誓文》:桐君先生,国之药祖。吾之神灵,始于亘古……虔诚的学员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在桐君先生的雕像前久久回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弯江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桐君中药文化伴随的人类历史长河,足见其久远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以及其底蕴的厚度,虽脉承*帝时期,历经多年的风霜雨雪,沧桑人生和岁月变迁,仍然和钱塘江水奔流不息,亘古灿烂。

(申屠银洪

桐君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浙江桐君堂药业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

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

浙江中医药人学中药学导师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