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在超级喜欢的董同学的鼓励下,我看完了这本《遥远的救世主》,随手写了一点感想,杂乱无章,不成逻辑,勉为其难辑录于此,请董同学指正。

由丁元英想到的

孔子向老子问礼。事后有弟子问孔子如何评价老子其人。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里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而龙,乘风云而上天,见首不见尾,我不知如何描述它。老子就像是龙一样的人。

丁元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完了整本书,我也没办法给他贴一个完整的标签,只能用上面这个故事做个引子。丁元英是一个如龙的男人,他是一个念头通达,理性理智的奇男子。

芮小丹为了了解丁元英,雷厉风行地去北京找韩楚风询问,韩楚风在送行芮小丹时评价说,丁元英不是一个执着于出人头地的人,才华只是他的注脚,能赚钱只是他谋生的手段,倘若吃喝不愁,他会是一个择一城终老,在清净中安度余生的人。在看到丁元英把郑健时送的茶叶拿给芮小丹看,脸上露出那种纯粹的喜悦时,我才又强化了他的这一形象。他是一个重精神的富足,而轻物质的享受的人。世俗名利于他只不过是华丽的外衣。他经手亿万资财,翻涌商海,福能享;蜗居小屋,忍受汗流浃背而自得,苦能吃。富贵繁华是他,安贫乐道也是他。

丁元英回国后和韩楚风的第一场谈话,就是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我看的很吃力。传统文化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标签,概念太泛化了,我不知道丁元英口中的文化属性具体指的是什么?

直到看到丁元英和芮小丹吃功夫面时的讨论,我终于才算是看到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一种反“期待救主的文化”的思想,何为救世主?谁为救世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人培养成具有“强势文化”的思想的人,即为救世主。说什么文化属性,莫名的让人难懂,其实一言以蔽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概括了整本书所想传达的不靠救主的思想。

丁元英拜访五台山情节,我看的同样颇为吃力。佛理辩禅,实非我所能管窥。既然聊到佛理,不禁想到佛教的两个人物,神秀大师和六祖慧能。世人皆称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我却独喜神秀大师的“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大师天生慧根,非我等痴愚俗子所能比拟,但天赋、慧根这些天生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有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好的修炼方法倒不如选择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我信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行稳致远,觉悟若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丁元英操盘王庙村的音箱生意,在操盘之初,就默认了一个底层的生意逻辑,那就是“杀富济贫”、“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也就是在丁元英看来,或者说在作者看来,所有生意的蛋糕大小是恒定的,做生意的底层逻辑就是你争我夺,所以只存在“你死我活”。圣经上有句话:你有的,要给你更多;没有的,要把你现有的都拿走。又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取不足而奉有余。既行人道,就只能参与争抢,从别人碗里抢肉吃。有争抢,就会有冲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而演绎出万般红尘世界。

然而,我却有不同的观点,纵观历史长河,以大的时间节点来看,生产力是逐渐发展提高的。二千年前,中华大地的产出只能奉养三五千万的人口;一千年前,中华大地的产出已经可以奉养一亿的人口了;而现今,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着超过十四亿人口了。也就是说,生意,除了争抢才能获得资源外,还可以有“共赢”、“做大蛋糕”的选择。而这些,是我在书中没有看到的。

记得一个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富翁在沙滩上休闲的晒着太阳,看到渔夫在旁边,就对渔夫说,你应该努力打鱼,努力赚钱。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富翁说,有钱了之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悠闲地在沙滩上晒太阳了啊。渔夫说,我现在不正在这么做么?富翁说,你的人生是一个点,我的人生是一个圆,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我想,我和丁元英的区别,就是渔夫和富翁的区别吧。董同学在理性理智上倒是可以和丁元英不分伯仲。

由芮小丹想到的

芮小丹虽不是如龙的女子,但是她真是一个奇女子。我看到芮小丹爱上丁元英的情节时更多的是诧异。我细数了一下,从两人初次见面算起,他们也不过见了六次面,说过的话不过数十句。怎么就这么轻易的说爱了呢?

更让我惊奇的是她第二次请丁元英吃饭,就脱光了衣服站在丁元英面前了。这份直接,真的让我目瞪口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美丽心灵》里的一个桥段,男主纳什在和女主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对女孩说,为了让你和我上床,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们何不直接进入主题呢?真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非我辈俗人所能置喙。

肖亚文对芮小丹说,千万不要爱上丁元英,否则会陷入心之地狱。看到芮小丹因剿匪而与死亡擦肩而过时,在大雨中因恐惧后怕以及思念混杂而痛哭的场景,我才明白,爱而不得,方知何为心之地狱。然而,还没来得及给我时间唏嘘,她就得到了丁元英的认可,幸福来得太突然,让我一个读者都觉得措不及防。

看到芮小丹满城寻音响的情节,我看的很辛苦,因为我对音响设备完全不懂。而这个情节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情节解释了芮小丹为什么在只见过丁元英寥寥数面的情况下会爱上他。他们见面次数虽少,但是芮小丹的心里对丁元英的执念却随着找音响的事越发深刻了。

随着书页的逐渐翻开,我对芮小丹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如果非要描述一下她的话,我想书中早有暗示。她第一次去丁元英家里听的那首《天国的女儿》正是她的写照,她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独立自强,善良正义,敢爱敢恨,她是天国之女。

芮小丹二次去看望父亲芮伟峰,她们父女俩讨论何为天国。天国无善恶、无美丑,是一种觉悟的境界。圣人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平等,不仁即大仁。此为天国。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观天地一切有情众生,皆无分别心,此亦为天国。看来,古今中外,先贤哲人,对天国的解释虽不同,此理一也。

看到芮小丹和犯罪分子王明阳在监狱里聊“文化属性”,以《圣经》作为突破口找到王明阳的心灵归处时,我想起了王阳明的四偈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知道作者在创作王明阳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否有故意引导读者去联想王阳明的意思。我想应该是有的,王明阳就是一个拥有“强盗逻辑”并且逻辑自洽的人,他实现了自己的知行合一。

对于《圣经》的讨论,我本身是不信宗教的,但我曾经思考过宗教存续的正义性问题。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的造物的叹息,是无心世界的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却并不认同,我反而认同书中对宗教存续意义的诠释。我认为所谓宗教,就是统治阶级统治民众的工具。用宗教指导民众的行为规范,告诉民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这是最高效的,这就是宗教存在的意义。而宗教存续的正义性是什么呢?为什么不用法律来指导民众的行为规范呢?为什么不用教化使民众开慧明智呢?因为教化的成本太高。就像读书时学习的各种定理一样,掌握定理这个结论相对容易,但是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却很难。对普通民众来讲,告诉他们怎么做就行了,不用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若有人执意要深究原因,但是又没有这么多“明白人”来负责回答,那就只好设置一套简单的逻辑自洽的东西应付他们,而这套东西,就是宗教。所谓道失求诸德,德失求诸仁,仁失求诸义,义失求诸礼。礼即法,宗教是法律的补充。

关于芮小丹的自杀,有很多评论,有说是芮小丹觉得活着没用了,所以选择了自杀;也有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想给丁元英造成困扰,想把自己最美的样子留给丁元英,所以才选择了自杀。都有道理,但是我并不认同她的选择。如果是因为不再对他人有用就选择死亡,那么我们置社会上那么多丧失劳动能力的病人、老人于何地?如果是因为不想拖累爱人,那置她的父母亲朋于何地?而且她也未必就真的没用了,她不是和丁元英讨论过想当作家开文化公司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吗?我无意批判,只是觉得人生本就苦难重重,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要像一只海燕一样在狂风暴雨里嘲笑命运的愚弄。

芮小丹此人,外柔内刚,性格独立,有学识,有思想,爽利,果敢。在性格上,董同学你有和芮小丹相似的特质。但我也发现了你与芮小丹最大的不同。芮小丹敢爱敢恨,她爱丁元英,爱的炽烈,爱的大胆。而你在感情上是被动的,你不敢主动去爱一个人,因为你怕失去,更怕背叛。这份害怕是如此深刻的刻在你的骨子里,以至于你下意识的用不主动去应付感情的事,以至于这份害怕沉淀在你的血脉里,形成了你性格的一部分。你未来要找一个一生一世爱你的人,用你们真爱的事实来抚平你心里的褶皱。千万不要所托非人,找一个不靠谱的人,因为那样会毁了你。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靠谱的人,就会固化你当前的这种认识,进而成为你奉为圭臬的世界观。而这对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的你,是残酷的,更是可悲的。

当你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你的邻居每次见面都会给你一颗糖,你会觉得他很好。但你妈妈会经常训斥你让你少吃糖,你会觉得厌烦。讨好你的,不一定真的是对你好,因为他不用对你的未来负责;训斥你的,可能是真的对你好,因为他想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希望你能始终如一的保持现在的真实和纯粹,找到一个懂你珍惜你的人,幸福的过一生。

肖亚文其人

肖亚文这个女孩算是标准的都市白领的形象,而且是非常优秀的都市白领。心思玲珑,办事有度,知情识趣,独立自强,有能力,知进退,天国之女应有她一席。我不如多矣。

欧阳雪其人

欧阳雪出身寒微,苦难多受,然而性格独立,办事大气,灵*高贵,待芮小丹情同姐妹,天国之女亦应有她一席。可敬。

韩楚风其人

刚看到开头的时候,韩楚风就出场了,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想后面肯定还要有他的戏份,否则就辜负了这个名字。古楚遗风,君子和而不同。这正是他和丁元英友谊的写照。

冯世杰其人

冯世杰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给我以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是在音像店和丁元英见面时,和丁元英争吵演奏《流浪者之歌》的几个音乐家的优劣,我一是没想到他这么直率,能因为这种随口一提的话语和人吵起来(当然后来知道他是故意的),二是没想到他对音乐有这么深的造诣。但这个时候他刚刚出场,我对他的人设还很模糊。随着他邀请芮小丹去王庙村,我才知道他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农民的小作坊主。这就更让我惊讶他对音乐的欣赏力和判断。

古时候学篆刻的学徒,会根据文稿在木板上刻成各种各样的反字,但是他们自己往往不懂文章的意思,甚至不认识文字读什么,就只会机械的雕刻,此谓之匠人。冯世杰和这样的匠人一比,越发显得拔擢超群。后面看到他为了造福桑梓耍的小聪明以及所付出的辛苦,我真就觉得他是一个有大慈悲的人。普通人想的也不过是红尘自渡,冯世杰想的却已经是渡人了。

由两首诗词想到的

丁元英在书中写过两首诗,一首是在芮小丹组局的饭桌上诵的《自嘲》,一首是和韩楚风拜访一禅寺高僧时所作《悟》。摘录如下: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轮到囊肿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我这些年也写过一些口水诗,借此机会辑录于此,不敢卖弄,博君一笑而。

去岁三十三岁生日感言:人生古稀,倏忽将半。千帆过尽,知己二三。浊世求索,唯吾心安。持正守中,不嗔不癫。知黑守白,无惑无乱。闹事抚琴,方寸之间。青砖绿瓦,一茶一饭。心如赤子,老而弥坚。

年4月28日于北京

《相见欢花开半夏》槐花开了半夏,香甜呀。河边回首寻踪,枝头啊。忆儿时,四月间,捋槐花。家家户户蒸食,还有吗?

年12月31日元旦前夕夜,下班后独处出租屋,感怀随笔。

一灯一案倚窗坐,去岁新岁人成各。但使亲朋自安好,莫道人间不值得。

年11月12日深秋周末,与友人闲逛北京中山公园,看到园内有相亲角,很多大爷大妈举着牌子在介绍自家的子女,倍感新奇,有感作记。

《苏幕遮秋游》休沐日,故宫西。银杏树下,金叶铺满地。最喜中山公园里,柿子枝头,灯笼挂满枝。环古柏,绕回廊,万春亭畔,鹧鸪声低。攘攘熙熙人群里,阿公阿婆,正找儿媳。

年11月21日北京初雪,衣单被薄,不觉梦醒,思虑经年未归,时光飞逝,感怀作记。

《破阵子初雪》方觉白露秋凉,俄而叶落霜降。犹疑昨夜轻榻冷,原是今朝初雪望。绿妆换银妆。来时料峭春寒,经年旧时衣裳。风流功名忙一场,地*天苍皆无恙。明日又骄阳。

年3月26日,初春日与同事游香山,游戏之作。

《卜算子游香山》三月芳菲艳,携友登香山。香雾窟内品香茗,明月崖寻仙。香炉峰观景,玉华岫留念。映日樱花晴如雪,沉醉作春眠。

我本想把日子过成美美的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不料日子却成了自己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我是一个喜欢仰望星河的人,倘若有一天我消失在星河里,还请你把我的诗辑录一页,在每个夏初的星夜里,念诵给我,以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