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之道,宛如那汩汩流淌的泉水,深邃而又灵动。泉水在山间蜿蜒曲折,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顺应地势,自然流淌。这不正是奕者之智慧所在吗?在棋盘上,我们亦应如此,行棋须迂回曲折,顺应局势,行其所当行,止其所不得不止。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审时度势,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灵活变通。如此,方能在错综复杂的棋局中游刃有余,取得最终的胜利。书之道,则可从舞剑中汲取灵感。舞剑者,身法灵动,剑势如虹,神与物化,形断意连。书法家在挥毫泼墨之际,亦应如此,心随意动,笔走龙蛇。他们需将内心的情感与意境融入笔端,使字形既秀劲遒丽,又恣态充盈。如此,方能书写出既有神韵又具个性的书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医之道,更是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医者需洞察天地间的奥秘,领悟自然界的规律,方能掌握医术之精髓。他们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病患解除痛苦。医道的精妙入神,实非言语所能尽述。医者需用心体悟,不断实践,方能逐步领悟其中的奥秘,成为真正的医学大师。总之,无论是奕之道、书之道还是医之道,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精髓,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明代鄱阳之地,有一位名扬四方的名医,名为杨贲亨。某日,他遇到了一位颇为特殊的病患,此病患特征鲜明,表现为善食易饥。在古代医籍《灵枢·师传》中,便早有记载:“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这一症状,多数医者都将其归因于胃火炽盛,火势炎炎,使得胃中食物被迅速消化,从而导致病患容易饥饿。接连几位医生均循此思路,对病患进行了火证治疗,他们的方子虽然有所出入,但总体上都未离养阴清热的大方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用药精准,却始终未能解除病患的痛苦。
杨贲亨接诊后,他并未急于下笔开方,而是仔细诊察病患的脉象、舌象,并详细询问了病患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在深思熟虑之际,他忽然瞥见堂前一只木凳自行倒塌,这一下仿佛触动了他的灵感。他环顾四周,发现病患居住的环境潮湿不堪,而那只倒塌的木凳显然也是因为长期受潮而腐朽。杨贲亨心中豁然开朗,他想道:“火固然能消物,但水又何尝不能消物呢?”他意识到,虽然善食易饥的症状多与胃火有关,但也不能排除水湿为患的可能性。对于因火所致的善食易饥,养阴清热之法自然有效;而对于因水湿所致者,则必须采用温中化湿的方法。于是,杨贲亨为病患拟了一剂温中化湿的方子。这方子既能温养脾胃,又能化去体内湿气,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果然,药到病除,病患的善食易饥之症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杨贲亨的这一诊治经历,不仅彰显了他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清代皖南名医程文囿,其子不幸罹患单腹胀之症,程氏虽医术高超,但自疗其子却未能奏效。他转而求助于同道,然而诸医亦束手无策,药物似乎对此病症无能为力。面对此情此景,程氏深感技穷,只能以“不药得中医”的策略,暂时停药观察病情。然而,停药后病情反而加剧,儿子的腹胀日益严重,竟至腹大如鼓,坚硬如石,筋绽脐突,骨立形羸,行步气促,令人触目惊心。程氏眼见儿子病情恶化,心中焦虑万分,坐立不安,却又无可奈何。时光荏苒,转眼已是腊月时分。一日,程氏忽见院中梅树梢头蕊放,洁白如雪,清香扑鼻。他心中一动,想到梅花开放于寒冬,不畏严寒,其气芳香,或许能舒肝醒脾,对儿子的病情有所裨益。于是,他旋即摘取数十枝梅花,以汤泡代茶给儿子服用。同时,他又以木瓜理脾伐肝,橘饼下气宽中,加老酒与新酒参和而助药力。如此这般,饮之三日,儿子竟开始见效;继续服用月余,腹胀竟然全消。诸医闻讯,皆感惊奇,纷纷询问程氏梅花治胀之法出于何书。程氏微微一笑,答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吾之会心偶中,无古可师。大概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舒肝醒脾。橘饼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籍酒力,是以得效。”此言一出,众医皆叹服不已。好一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病之不同亦千奇百怪。医书虽浩如烟海,岂能尽载世间所有病症?在“无古可师”之时,能够独出心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治愈疾病者,方是真正的医林高手。程氏以梅花治胀之法,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造诣,更彰显了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医者学习和传承。崔默庵医道高明,曾有一新婚之夫,遍身浮肿,头面如斗大,而饮食却如常,诸多医者皆束手,无法破解此症。崔默庵闻讯而至,身临其境,细察病情,深知其中缘由。他果断下令,让病人搬离新房,原来新房中满是新漆的器具,其熏灼之气正是致病之源。病人遵从医嘱,病势立消,令人称奇。此案例,彰显了崔默庵医术之精湛,更显现了其敏锐的观察力与决断力。又有一例,周慎斋中年之时,身患中满之疾,痛苦不堪。他遍请名医,却未能治愈,私下虽搜集药方无数,却不敢轻易尝试。一日夜晚,他独坐月下,忽见乌云密布,遮月蔽星,四周一片迷蒙,心中更添烦闷。不久,云开雾散,月光皎洁,清风拂面,他顿觉心神一爽,恍然大悟:云为阴,风为阳,阳气一通,阴翳自消。于是,他自制和中丸方,服之不过一月,病竟痊愈。此案例,不仅展现了周慎斋的睿智与勇气,更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再有一例,岳美中先生治疗一患非特异性肠炎二十年的病人,以及一位西药抗痨无效的浸润型肺结核女大学生。两者虽异病,岳先生却同治,皆采用培土之法,取培土之方,守法守方,养之濡之。假以时日,两位患者均药到病除,康复如初。奥秘何在?岳先生坦诚相告,乃是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名篇《种树郭橐驼传》的启示。此文讲述了种树之道,实则亦隐喻了治病之理。岳先生深得其中精髓,将其运用于医术之中,故能治愈疑难之症,令人叹服。笔者曾接诊一位年轻女患者严某,年仅23岁。在年7月20日这一天,她前来就诊,自诉恶寒发热已持续四天。她的病情表现为鼻流清涕,且连续不断,头痛欲裂,肢体酸痛如被重物所压,同时伴随恶心感,食欲不佳,汗出不畅,口不渴。在此之前,她曾尝试服用过加味香茹饮及小柴胡汤,各服两剂,但症状并未见减轻。观察其舌苔,呈现白腻之状,脉象浮濡。综合以上症状,笔者诊断为风寒湿邪客表,且患者体质虚弱,因此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主,同时扶助中气,以达到驱邪扶正之目的。于是,笔者精心选用了党参、苏叶、法半夏、茯苓、独活等各味药材,以期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阳散寒、化湿解表的效果。首剂药服下后,患者果然汗出热退,诸痛也有所减轻。然而,再服一剂后,病情却突然反复,如同之前一般。此时正值盛夏时节,前方药方不敢再轻易使用,于是笔者便去请教了名老中医胡占元先生。胡先生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经过后,认为笔者的辨证并无误处,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去掉了秦艽、独活、香附等药材,加入了薄荷、羌活等,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力。然而,患者继续服用两剂后,症状仍未完全消除,反而出现了汗出恶风的情况。这让笔者感到十分困惑,于是再次向胡先生请教。胡先生听后,拿起拐杖便与笔者一同前往病家探视。到了病家后,胡先生发现患者的卧室有两扇门,一扇朝庭院,一扇朝厅堂。他询问患者晚上在哪里休息,患者回答说家里人都露宿在庭院中,但她自己不敢,只是打开朝庭院的那扇门,在房内休息。听到这里,胡老顿时恍然大悟,他指出患者的病情仍属于外感病范畴,但由于体质较差,汗出热退后毛孔开张,未能避风,导致反复感受外邪,使得病情缠绵不愈。于是,他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了熟附片,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并嘱咐患者关门而卧,避免再次受风。经过这样的调整和治疗,患者再服两剂药后,诸症皆去,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后,笔者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了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帮助她进一步恢复健康。通过这次的治疗经历,笔者深刻体会到了《素问·疏五过论》中所要求的“从容人事”的重要性。作为医者,在诊治疾病时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