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之痛
许多中药都要将其切制成饮片,切片前大多要经过漂洗和浸泡。由于中药材的属性各有不同,很多药材可浸泡,如南星、半夏、乌头、附子、马钱子、枳实、槟榔等等;然而也有很多药材不可浸泡,如*连、*柏、*芩、大*等等,浸泡时间稍长,便将其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到水里去了,待至浸透可切时,已经成了药渣。
正确的切制方法是:将上述药材洗净后,立即放在竹箕上摊平,并且盖上麻袋片,将清水洒在麻袋片上,以保持药材的湿润,待药材变软后,再行切制,这样就可以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
再者,现在中药房里的“药剂师”真正懂得炮制药材者犹如凤毛麟角,什么“遵古炮制”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他们哪里知道香附子用酒炒者入上焦而理胃气;用醋炒者缓肝郁而理中焦之气;用童便炒者入下焦而止痛经……炮制得当的药材,香气馥郁,离药房20米开外,就能闻到药香。
挥发之痛
中药材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的“四气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厚的药物,易于挥发,即有效成分易于在空气中溶解;就如一枝香气扑鼻的兰花,将它放在室内,过了两三天那香气就不会有开始时那么浓烈了。
像金银花、厚朴花、菊花、薄荷叶等,都属气厚味薄的药材,如果不放在密封容器里存放,一但香气走失了,也就失去了疗效。还有些根茎类药材,如*芪、白芍、赤芍、丹皮等,新切制时可以闻到香味,一但饮片存放过久,则有效成分慢慢在空气中挥发,冀其有效,只是空想。
笔者在20世纪50年代学医时,老师说:“*芪是补气药,最易‘走气’,每次切制时,不能切得太多,每次只切一斤,半个月内用完,如超过半个月,就‘走气’了,成了药渣,应该当废品处理掉,不能再用。”可眼下的中药材市场上,恐怕3年前的饮片还在出售呢!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凡是中药房里的芳香药物,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更新。如当归、川芎、白芷、羌活、独活、三奈、甘松等,一到端午节,均要将它们碾为粉末,用纸包成一包一包的,同时还要碾些雄*粉,包成许多小包,免费对外赠送。
这天药铺门前热闹非凡,人气特旺。雄*供端午节泡雄*酒;香药粉供姑娘和媳妇们制作香囊,佩戴在胸前,增添节日气氛,这样一来,既更新了药房的药品,可以提高药效;又延续了民间节日习俗,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五月初六,药铺老板还可以收到手巧姑娘们回赠的香囊,什么菱角形、辣椒形和猴子形的香囊,五颜六色,香气扑鼻,美不胜收。
质量之痛
过去中药房的石斛都用的是鲜石斛,药房将它从市场上购回,把它种在花盆里,花盆里不用土,只捡回一些石子,将石斛种在石子上,每天浇些淘米水,从此这花盆里还不断地长出新芽,春天里还会开花,称为“石斛兰”,清香馥郁。而今却再也看不见鲜石斛了,更无缘一睹石斛兰的芳姿,深为叹息。
记得笔者的老师王金道先生,不管什么药材,经他一过目,他就能说出它的产地、生长年限,是否新鲜。该用陈品的如陈皮、半夏、南星、枳壳等,年数越久越好;不该用陈品的,除矿物药外,均不得在市场超过一年以上,超时过期的药材,应该淘汰,这是药店经销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