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花乡花卉种植渊源
TUhjnbcbe - 2021/3/16 14:38:00

花乡的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据文献记载,北京花卉集中栽培最早的,要数右安门外草桥到丰台一带。由于草桥、*土岗、樊家村、纪家庙、刘家村一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加之交通便利,成为栽培花卉植物优良之地。

早在元代就有很多亭园建于此地,在《宸垣识略》、《日下旧闻考》、《春明梦余录》、《帝京景物略》古籍中均有记载。《日下旧闻考》云:“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从历史记载可知,这里不仅建有亭馆,并已有相当发达的花卉栽培业。

明代,丰台一带花卉栽培业曾盛极一时。明《帝京景物略》载:“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此书对花卉种类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鸾枝。入夏,榴花外,皆草花。花备五色者:蜀葵、罂粟、凤仙。三色者:鸡冠。二色者:玉簪。一色者:十姊妹、乌斯菊、望江南。秋花耐秋者:红白蓼。不耐秋者:木槿、金钱。耐秋不耐霜日者:秋海裳。木樨,南种也,最少。菊,北种也,最繁。”

在栽培技术方面,此地花农自古代代相传,不断有所创造和改进。《帝京景物略》载:“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坯土窖藏之,蕴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巳进御矣。元旦进椿芽、*瓜。所费一花几半万钱;一芽、一瓜,几半千钱。”可见早在明代,花乡已有相当进步的花卉和蔬菜促成栽培技术。

据记载,当时在纪家庙村花农集资修建了花神庙,庙门上端悬有“古迹花神庙”的匾额。庙的前殿供有花王神及诸路花神的牌位。这里是花农们祭祀花神的场所,也是丰台附近各处花行同业公会的会址和会馆。每年的旧历二月十二日为花王神诞辰,素有北京花乡的丰台一带的花农都到此进香献花。以祈求神佛保佑花农们鲜花产销双丰收。

到了清代,草桥*土岗一带花卉种植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由于这一带百花争艳,潺潺流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聚集到这里吟诗作画,游览胜景,一度成为达官贵人游乐之地。乾隆皇帝在游览这一带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冬雪春霖今岁好,嫣红姹紫看夹道”的赞美诗句。

这一时期花卉业发展的特点是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花卉市场,有宫庭御用花,有各大王府和一些大商号用花。宫廷御用属于高档花,均由专人点名送进宫。宫延用花以*花、红花为主,*花是取皇字谐音。*花中有腊梅、迎春、君子兰等;红花中如梅花、鸾枝、榆叶梅,红碧桃、一品红、红绣球等。牡丹是富贵花,是必送的。每逢春节时,宫廷用的含苞待放的烤牡丹,是由这一带刘寿宽等花把式们专门熏烤的特色花卉。送进宫的松、梅等花卉盆景,都是经过人工造型,如腊梅得用几代时间才能养成扇形。松的造型有福寿双全,有松鹤同春。多用榆叶梅、榆林配、榆林条软好造型。这一带的马三、张永是专做剪子活搞花木造型的花把式。

在冬季对宫廷还供应蔬菜,如香椿芽、*瓜、豆角、冬瓜等。供应温室生产的蔬菜,是从养花派生出来的。《日下旧闻考》载:“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于天下”。《旧都文物略》说:“清代宫中陈列鲜花,对午一换,勒为定制。各府邸及各宅第亦皆雇有花匠,四时养花。因是有开设花厂,以养花为营业,或以时向各住宅租送,或人市叫卖,或列置求售,中亦不乏能手……更有以善烘放非时之花及菜蔬,称为熏货,相矜为巧得者,即古所谓‘唐花’,则多由丰台土著传习而来”。清《震垣识略》载:草桥至丰台一带“有御制丰台行诗碑”,但今已不见。

草桥至丰台一带泉甘、土沃,“玉泉营”地名的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草桥张八家,皇帝饮此地井水后,认为泉甘与玉泉山相同,当即命名此地为玉泉营。这个历史故事便在当地广为流传下来。

随着这一地区花卉栽培业兴盛繁荣,各村逐步形成了花卉培植特色。草桥、玉泉营、郑王坟、夏家胡同、中顶和管头一带多养草花草桥也兼养一些木本花卉。草桥有绣球、海棠、晚香玉、金钟、千目莲、菊花、月季、橡皮树等。这里早有温室设备,从山东曹州进牡丹,在这里熏烤,以便在冬季供宫廷和市场需要。除供宫廷和王府以外,便去赶庙会和到集市上出售。其中有盆花和花头(切花)。阴历每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是土地庙会,医院附近;逢四在崇文门花市大街;逢五、逢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逢九、十和一、二是隆福寺。

*土岗一带主要是养茉莉花和药材植物。花卉有茉莉花、玉兰、茶花、荷花、仙客来、无花果等。*土岗的独特土质,与南方相比,这里种植的茉莉花光照时间长,雨水少,香质浓郁、幽远,加之产量高,供应及时,因此城里的张一元、吴裕泰等有名的大茶庄都采用*土岗的茉莉来熏茶,制成驰名中外的“茉莉花茶”,此外还吸引很多南方的茶商采茶后到北京来窖制花茶。

马家楼生产鲜药材也有悠久的历史。这里供应市场的鲜药材有藿香、香椽、佛手、枇杷、金不换、独角莲、麦冬、汉三七等几十种。香椽、佛手形美,味清香,是厅室陈列的果品。慈禧太后喜爱佛手,大太监李莲英常常亲自到以培植佛手著名的马家楼村卢家选购进宫,有时一次买几十斤,一斤价白银五两。

民国年间,*土岗的同春花厂从南方引进很多高大的玉兰树,建成四五十间二丈多高的玻璃温室,大量供应市场玉兰花,供窖茶和妇女佩戴之用。

樊家村主要养木本花,多是庭院、园林花卉。有金桂、银桂、桃花、碧桃、大石榴、夹竹桃、菊花、月季、芍药、龙爪愧、翠柏、罗汉松等。

郭公庄、白盆窑、新发地这一带从西至东多沙质土壤,养芍药历史悠久。解放前这三个村养芍药有亩,其中郭公庄的芍药有百亩,栽培技术好,远近驰名。

民国年间,丰台花乡花卉生产依然很盛,而且向集团化和专业化发展,在花神庙成立了北京各处花行公会,以维护花农利益。旧北京所有摊贩,都必须到指定市场或地域叫卖。偶有沿街叫卖的,也多有“行规”,不得在衙门口、王府门前、大家宅院、大家店铺门停留叫卖。唯有卖花担,因为官民都喜欢,随处可以停留叫卖,所有官民人等不得干涉。

在旧北京稍微讲究的人家,庭院必前种石榴树,因为石榴生百子,表示人丁兴旺;另有“五月榴花照眼红”之说,以示家世红火。旧北京多四合院,更有俗语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以示富有。石榴树于是成为名家宅院中必有的装饰花木。北京人过节,除年节(春节)外,就数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了。石榴当时名为“万果之王”,中秋节不管买多少水果,如果在果盘上没有一颗石榴,就不够全,也不够吉祥。每到中秋节,一颗石榴能顶一篮鲜果的价钱。

花乡冬季鲜花的生产颇具特色,花卉多在暖洞里“火迫而发”。如火薰牡丹、芍药、月季、瓜叶菊、水仙,最名贵的要数迎春花和腊梅花。花农在冬季生产鲜花,要通过经年的劳动和入冬的细心培植。梅花多以桃树为砧木嫁接而成。品种分红蕊和绿蕊,花萼有单有双,而绿蕊和双萼均为上品。

由此看出,在当时冬季种花是比较困难的。可事实上,卖花难的苦楚更是难以想像的。自古以来,截至年北平解放以前,冬季卖花(送花)都是用人肩挑的花担,而春节前正是北京最冷的三九严寒天气,卖花担出门都要用棉罩子罩好,天气最冷时还在罩子里放上木炭火盆,以备取暖防冻之用。棉罩子实际上并不是用棉花做的,而是从大的店铺买来的连毛纸做的旧账本,制作方法是用稀米汤糊到八层以上。俗话说:“七冻八不冻”。糊好的罩子还要用手慢慢揉搓,待全部绵软后就可使用。

花担挑到寒冷的街上时,遇到买花人也只能凭卖花人述说花色品种、花棵大小、花的繁简等,买主不能在露天的情况下观看,直到送进买主堂屋才能掀开罩子。这时如果招惹得全家欢喜,那卖主只管要价,一般没有还价的。因为这在当时,年节买花叫“摆阔”,以显示是有钱人家。卖花人把这几天卖花收入之多,比作“早晨没饭吃,晌午牵匹马”。于是,花农也把经营花卉生产叫“有本的庄稼,无价的鲜花”。

鲜花是有灵性的植物,不论贫、富、男、女、老、少,只要有感性都会各有喜好。所以,有了市场的需求,花乡的鲜花生产才会经久不衰,花行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在花乡自古有“宁舍爹娘,不舍花行”的说法。这句话不是说花乡人不孝敬爹娘,而是表明花乡人对种植鲜花的情感,教导后人切不可轻易丢掉鲜花种植这一行档。

本地区的花卉业自元代迄今,在清代和民国初年兴盛繁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受到重创而衰落,抗战胜利后略有好转。到解放前,这一带花厂和花农随着时间推移,经营养植的花木品种越来越多,达到多个品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乡花卉种植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