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
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从此过后,万物繁茂生长,需雨水滋润。故,夏至的午后,或傍晚,常会有一阵雷雨,骤来疾去。诗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时,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时节正值麦收,自古有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的风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在古代是作为节日被纳入祭祀礼典的。
夏至三候
鹿角解丨麋和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蜩始鸣丨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生丨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
夏日九九歌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这81天,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渐冷的日子。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夏九九”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这里输入标题
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
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后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编辑:灰灰/图片来自网络
小学诵读
账号ID:xxs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