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菁菁开始表现出了与同龄人的差异:
她背单词和汉字很快,但是她却不会写,常常,小朋友们都完成了课堂作业,她还在作者本上艰难跋涉。
对于老师课堂提问的理解能力,她总是比同龄人慢,不能准确捕捉到老师的意思。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挫败感都深深伤害着孩子还不那么强大的自尊心。
当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时候,菁菁开始抵触幼儿园。
幼儿园的每一天,于她而言都成了一种折磨,她开始找理由不去幼儿园,不是哭,就是肚子疼,一辈子“面朝*土背朝天”的爷爷奶奶,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祖祖辈辈的贫穷,让老两口深深明白读书是这个世代务农的人家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于是,在老人看来,孙女太过不懂事,在小菁菁周而复始的拒绝上学后,再多的隔代亲都被消磨光了,深信“棍棒下出孝子”的爷爷奶奶,终究举起了棍棒,开始了他们坚信不疑的粗放式教育。
棍棒之下,菁菁并未对幼儿园提起更多的兴趣,反而成了学校里“角落”里的孩子:
渐渐地……
那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变得害怕融入人群,小朋友一起玩闹的时候,菁菁总是躲得远远的,一双清澈的眼睛渐渐变得混沌了起来……
渐渐地……
那个总是能轻易记起陌生单词的菁菁,不再积极回答问题了,被提名的时候,也总是畏手畏脚,言语含糊不清,眼神里满是不安……
渐渐地……
滑梯旁,小朋友都在欢乐地玩耍,总有个女孩站得远远地张望着,小朋友拉她一起玩的时候,她总是受了惊吓一般远远跑开,这是小菁菁。
日复一日,那个原本只是有些与众不同的菁菁,竟不折不扣地“奇怪”了起来。
菁菁的变化,引起了幼儿园老师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