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遗传吗 http://m.39.net/pf/a_6172524.html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要想小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多。小孩子脏腑娇嫩,遇到喜欢吃的控制不住自己,容易多食。再加上现在的父母、长辈生怕孩子营养跟不上,什么鸡肉、鱼虾一类的高蛋白食物变着花样做给孩子吃,越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越不容易消化吸收。长此以往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会造成孩子“积食”,给小儿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你们家孩子这两天不太想吃东西,你就要注意了。闻一下有没有口臭的现象,看一下肚子胀不胀,问一下有没有胃部觉得不舒服。因为小孩子分不清胃在什么位置,你要手摸着孩子的胃部去问他的感受。积食容易化热,孩子还容易出现手脚心发热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发烧。如果是小宝宝,还不会表达,做父母的要注意观察一下。胃不和则卧不安,宝宝睡觉的时候会经常翻来覆去的睡不安稳。如果小宝宝宝宝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吃东西少了,不要勉强喂他吃了,看下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发白,有点厚腻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这说明孩子有积食了,抓紧时间调理一下。积食有实热阳明证,也可能是有寒有热。积食产生的实热实际上因积滞引起,积郁化热。虽然有热,但是不能清热而是应该是帮助消化。如果过出现了便秘、发烧或咳嗽严重,可以用四磨汤,先让肠胃通畅,大便通了烧一般就能退。或者用蜜导煎也有通便的作用。中医认为,“腑病多实”,腑,传化物而不藏。六腑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素问.五脏别论》说:"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就是说,六腑之间功能相互协调,每一个腑都要及时的排空里面的东西,来保持六腑畅通,这是健康的状态。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如果食物不下,或者向上走出现呕吐的现象,这都是病理状态。食物不下,堆积在胃里,就是“胃实”,就是我们说的积食。常用的方子是保和丸,这个方子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有中成药可用。成分:焦山楂、神曲(炒)、制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我们来看下这几味的作用:《名医别录》:莱菔子(即萝卜子),苦温,主利五脏,益气。《本草经》:山楂,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半夏,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茯苓,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陈皮,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充胸中,吐逆霍乱,止泻,去寸白。久服之,去臭气。连翘,苦平,主治寒热鼠漏,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麦芽,味甘,微寒,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消食,和中。方中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六神曲、莱菔子、麦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共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化痰止呕;茯苓利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去积滞之热;四药为佐药。基本上就是连翘稍有清热作用,其它都以帮助消化为主,作用比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外治疗法可以配合捏脊、艾灸、中药泡脚。捏脊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10-15分钟饮食注意事项:生冷寒凉不要吃,高蛋白不容易消化的不要吃,比如牛奶、肉类、巧克力一类的。孩子没有胃口,不要逼孩子吃,可适度饿一饿,减轻脾胃负担,可以喝一点米汤,补充津液,养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