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惠堂中医连锁陈越医师/“五运六气指导下,不一样的三伏贴”
三伏贴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就有记载,全面论述了三伏贴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
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年7月16日-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年7月26日-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年8月15日-年8月24日,共10天。
一年中阳气自冬至“来复”,逐步壮大,到夏至“一阴来复”,阳气开始潜藏,这是自然客观规律,顺应它则可保安康,不顺应则可能百病丛生。如果夏至之后,阳气不能顺利潜藏,就会出现“冬不藏精”的情况,近则阳气不足以温煦脏腑经络,寒疾频发;远则至来年春季易感冒或各类过敏性疾病。所以当夏至后的三伏天中,通过三伏贴的应用,一方面借助天气阳气正盛之势驱逐伏邪,另一方面需要顺应阳气开始潜藏的趋势,帮助阳气收藏,如此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下,也才符合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如下图:
中医五运六气冬病夏治原理图~从五运六气来看,初伏正当三之气,中伏、末伏正当四之气。年为壬寅年为同天符之年,中运木运太过,岁气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也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阳明燥金。总体来说,壬寅年风火偏盛,存在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的弊病;同时壬寅年木运太过,脾土受邪,至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主气,又受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的影响,风木乘脾土之势更盛;所以根据运气理论,壬寅年三伏贴配方一方面需要培土制木,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柔肝潜阳。
初伏正当三之气的少阳相火主客,用方需要侧重于柔肝潜阳,可选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中的寅申年司天方升明汤。其组成为紫檀、车前子、青皮炒、半夏、酸枣仁、蔷薇、甘草各一钱。根据原文记载,三之气“加赤芍酸寒,以清血分之热。漏芦之咸寒,以清气分之邪。盖漏芦能通小肠消热*,且治目赤也。升麻散火邪”。需要注意的是,方中的紫檀并非檀香,紫檀咸寒,以小叶紫檀为佳;檀香为辛温之品,二者性味差距明显。但是由于紫檀价格昂贵,药房多不备,可以用旋复花合*芩代之。蔷薇当为蔷薇根,性味酸冷,专入阳明,今天的药房也多不备。方如下:
旋复花、*芩、车前子、青皮炒、半夏、酸枣仁、蔷薇、甘草、赤芍、漏芦、升麻各等分。冰片少许以开肌腠,姜汁调。
中伏、末伏正当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处长夏之时,此时需要重视调整木土关系,可选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中的木运太过方苓术汤和土运不及的白术厚朴汤合而用之。如下:
茯苓、白术、厚朴、青皮、干姜、半夏、草果、桂心、藿香、甘草各一钱。
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入伏时间为7月01日,三伏贴的贴敷时间如下:
伏前开穴:7月01日-7月10日
头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中伏加强:8月10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8月21日-9月30日
伏前及伏后的贴敷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提前让身体进入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还可以巩固夏治的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贴
7月5日前预定
仅需元即享全程6次贴敷
家庭版特惠
元/4人/每人6次
7月5日后预定
90元/次
提前预约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