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已上八字,元本黑字)。生川谷。
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入胆、脾、胃三经。研末,每一两,用入枯矾二钱、姜汁一合,捏饼,楮叶包裹,阴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无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痰与痰饮、痰核、痰涎、痰结、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阴火之痰。
半夏是祛痰之要药。我们说痰饮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可见痰饮和脾、肺二脏关系非常密切,痰饮除了和脾、肺二脏关系密切,还与肾脏关系密切。
我们说人身原本无痰,饮食五谷入胃,五谷原本化作水谷精微而不是不化为痰饮。当肾中真火虚,虚火上扰,则火沸为痰,而肾中真水虚,也能水泛为痰,肾中真水虚,肾水本要既济心火,如今肾中真水虚少,不能潜藏真火,而肾为胃之关,肾水被真火耗干,不能滋润脾胃,同样生痰。火沸产生的痰和真水虚产生的痰,虽然都原于肾,然后痰饮留于脾。半夏燥湿化痰,消除已入脾中的痰当然不在话下,但是不能消将入脾中之痰。我们说肾中之痰,必须要肾气丸,才能消除,非半夏所能祛,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阴之中,然而它阳多于阴,止可浅入脾阴,而不能深入肾阴。何况半夏泻阴而不补阴,而肾脏又可补而不可泻,所以半夏想入肾,肾脏也不会接受啊。
在《是斋百一选方》中记载茯苓丸,由半夏、茯苓、枳壳、芒硝
四味药组成。但凡病人中焦停痰留饮,痰饮不化,痰饮顺着经络到处转移游走,堵在肢节,不通则痛。就像很多人的五十肩,她们平时咳吐痰多,舌苔白腻或者*腻,这都是痰浊之象,需要消痰。
这种由痰饮堵塞四肢关节的所导致关节疼痛,和风、寒、湿引起的痹症不一样。痹症我们需要祛风、散寒、化湿,我们大多用发散的药,如果是痰饮堵塞四肢,你一发散,反而把更多痰浊发上来,我们知道脾主四肢肌肉,四肢关节的痰,可以通过开阳明下达之法,打开痰浊的通路。所以用半夏、茯苓燥湿渗湿以助脾胃,痰由湿生,湿为痰之母。这两味药可以治痰的来源。再加上枳壳、芒硝一宽中下气,一洗涤痰垢,可以大开痰浊的去路。这样还没生起来的痰不让它生,已经生起来的痰让它有个去路。茯苓丸四味药,使脾胃健运通降,自然四肢之痰能消除。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记载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就是取半夏的性寒且沉而降。半夏泻心汤原本是治疗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的。不要小看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改动两味药所成,这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用药的精准。我们知道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所以为痞证。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在方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禁忌: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孕妇慎用,用姜佐则无害,反乌头,忌饴糖海藻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