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科学性之中药药性理论篇
TUhjnbcbe - 2023/6/15 22:32:00
各类神奇的中药

所谓中药药性理论,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简称药性。它包括了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等。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温与热、寒与凉有轻重程度上的差异,当用温药不可用热药,当用凉药不可用寒药,避免病重药轻。温热药主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阴寒水肿、风寒痹症、血寒经闭、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寒凉药主治温*发斑、血热吐纽、火*疮瘍、热淋涩痛、*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等一系列阳热证。

临床上还有复杂病证,如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所致的寒热错杂,则应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更有寒热错杂、阴阳格拒,此时须遵张介宾“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药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药而入之”。真热假寒、真寒假热,则需分清寒热,如上用之。

二.五味

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除此,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淡则“能渗、能利”。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等。

酸味药多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可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等。

苦,“能泻、能燥、能坚”,一般可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多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如*芩清热泻火、苦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苍术燥湿、*柏泻火存阴等。

咸则能下、能软,即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多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徦痞块等。

三.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炮制和配伍影响。

一般来讲,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多属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药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具有双向性。

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配伍也影响升降浮沉。

四.归经

中药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五.*性

古代药物*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药是药物的总称,*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性是药物*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科学性之中药药性理论篇